耀州区气象句子
心情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爱情文章 现代散文 优美散文 抒情散文 爱情散文
耀州区气象句子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正文

蛴蟆节

作者: 杜杰2016/11/26现代散文

每年正月十四,在嘉陵江西河流域的南部、西充、顺庆、嘉陵一直延伸到蓬溪的乡间,人们总要自发聚集在一起扎“蛴蟆灯”,送“蛴蟆瘟”。怀着些许好奇,今年正月十四这天,我来到嘉陵区三会镇和村民们一起过“蛴蟆节”。这是一个面积只有18平方公里、总人口近一万人的小镇,因为“蛴蟆节”,家家户户门口堆摆着形色各异的“蛴蟆灯”。

“蛴蟆节”的由来已难以考证,老辈人传下来的说法是张献忠剿四川时,瘟疫连年横行,死亡无数,特别是许多孩子不幸夭折,老百姓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清初,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道士,他对民众说:须在正月十四夜,全家老小,全村老小,沿河溪燃放蛴蟆灯,祭蛴蟆神,驱邪避难,护佑众生。自此成俗后,“蛴蟆节”至今三百余年了。

正月十四这天早上,三会镇的每一户人家都起了个大早,大家分工明确,砍竹,和泥,糊纸,做灯,带着强烈的家族概念,将做好的“蛴蟆灯”颇有仪式感地一个个摆放在自家门前,远亲近邻一见面就问“‘蛴蟆灯’做了好多个了?”

中午时分,我在镇上边走边看,羊儿湾街30号门牌下,居民周世军正在做“蛴蟆灯”,只见他取一根砍好的嫩竹,将细竹篾编成竹环,再取一根长近1米、稍粗一点的竹子,敲破最上方的两个竹节,用力向中间挤压呈纺锤状,然后将竹篾环扎进其中,接着在纺锤状底部放上一坨稀泥巴留作插蜡烛用,最后再在表面糊上一层可以开口的纸,“蛴蟆灯”便做成了。计算下来,整个制作过程大约只要十来分钟。

我数了数,周世军已做了12个红纸糊的“蛴蟆灯”,除此之外,一盏“星星灯”和“船灯”引起了我的注意。周世军说,这两个“不符合传统造型的蛴蟆灯”出自14岁儿子周沿之手。

“儿子7岁就开始跟着我学做‘蛴蟆灯’了,以前他只会做传统的‘纺锤状蛴蟆灯’,现在他读初二了,年轻人读了书,想法自然就不同了,不知他在哪里学的做星星灯、船灯,嘿,你别说,做得还挺像。”

“周大哥,你家主要靠什么收入呢?”趁着周世军编竹环的时候,我问了句。

“外出打工噻,我今年才41岁。”周世军回答。

“这都正月十四了,按理都该外出打工了吧?”我疑惑地问。

“过了‘蛴蟆节’就走,每年都是这样,我出发的火车票都买好了,正月十五的。”周世军又补充了一句,我们这里的习俗是不过元宵节,年过十四就算完,“蛴蟆节”是一家人一年到头团圆祈福的重要日子,缺席不得。

正说着,锣鼓声由远及近传来。“街上开始民俗表演了,去看看吧,闹热得很。”周世军说,他再多做几个“蛴蟆灯”,并提醒我一定不要错过了民俗表演。

我顺着锣鼓声寻到主街,立刻被人流包裹。一只青绿色、血红口的巨型“蛴蟆灯”在众人的抬举下缓缓游曳而来,锣鼓声中,人们举着“蛴蟆灯”,车幺妹、旱船律动其间,踩高跷的面人舞着狮,一条彩色巨龙在“蛴蟆灯”组成的海洋中时潜时飞……

傍晚六点半,天色渐晚,“送蛴蟆”快要开始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群源源不断地涌入三会镇,居民手工制作的3万余盏“蛴蟆灯”销售一空,车流堵满了乡村道路,此时这个小镇,通讯基站信号远超负荷,已经无法打接电话。

夜幕降临,人们纷纷点燃手中的“蛴蟆灯”,一盏,几盏,成百盏,成千上万盏,灯光星罗棋布,摇曳着、晃动着、荡漾着,好像时空转换,三会镇的天又渐次明亮温暖起来。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伴着万人高喊的民谣声,“送蛴蟆”正式开始。我一手举着蛴蟆灯,行进在欢欢喜喜的人流中,放眼望去,因地形高低弯曲,一条条灯火组成的火龙在黑夜中蜿蜒流动,我的耳畔,时不时传来竹节烧热膨胀后爆裂的“哔哔哔”声。

到了田间,到了河畔,人流驻足停下,庄重地将“蛴蟆灯”插入新春的泥土,对着燃烧的火光,双手合十或握拳叠放在一起,闭着眼睛开始祈福许愿,老人们相视一笑,灯火映着皱纹与白发;情侣们在摇曳的火光前拥抱,年轻的母亲附身亲吻孩子的额头……此时,漫天灯火的三会镇静默而神圣,地上的人、心中的愿、天上的仙通过“蛴蟆灯”的传递,完成了最为虔诚的精神对话。

为什么“蛴蟆节”只在嘉陵江西河流域盛行?并且当地人只过“蛴蟆节”不过元宵节?据省侨联原主席冯文广考证,西河流域居民的祖先来自湖北麻城,而如今福建西北、浙江西南、江西东北一带也盛行“青蛙节”,与西河流域的“蛴蟆节”如出一辙。据此,冯文广推测,“蛴蟆节”或许是靖南王耿精忠余部流传下来的。他们经湖北麻城入川,然后按照指令沿近100公里的西河及大大小小的支流及附近浅丘地区安顿下来,开始了新的农耕生活。这一族人刻意保留了自己独特的“青蛙节”的风俗习惯,并叠加宋以来风靡全国的上元灯会习俗,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新民俗,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蛴蟆节”。

其实,关于“蛴蟆节”的起源,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不重要了。如今的人们追逐、寻觅的是对故土、对祖先的记忆,也是乡愁的眷恋,正如村民周世民一定要过了“蛴蟆节”才离开故土外出打工。对于故乡,南宋诗人叶绍翁作诗:“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或许,在外漂泊的周世民时常会想起故乡的“蛴蟆节”,想起故乡阑珊的灯火。

更多现代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现代散文

随便看看

耀州区气象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