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
九月九重阳节,家乡庙会的日子。趁着国庆长假,我回了一趟老家。记得上一次赶庙会,是很久的事了,还真的有些怀念那热热闹闹的乡村庙会呢。
乡村庙会,搭戏台唱大戏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庆祝活动。冀中平原这一带最为推崇的剧种是豫剧和丝弦,今年村里邀请的是高邑青年丝弦剧团。说是青年剧团,实际上大部分演员早已过了青葱岁月,但是唱功不错,又很卖力气,所以颇受欢迎。
夜幕降临,薄雾如纱。开戏还早,戏台前已经聚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孩子们更是热闹,有的玩儿鞭炮,有的追逐打闹,有的好奇地跑去看演员们上妆。唱青衣的演员淡定地整理着妆容和发辫,灵巧的手上下翻飞。唱花脸的拿了羊毫笔一丝不苟地勾画,不消片刻便勾勒出一个反派大花脸。剧团一位老大姐化完了妆,我便趁其闲暇聊了起来。老大姐告诉我,他们这个剧团每年要演出200到300场,足迹遍布河北各地城乡,收入还算不错。
“一定很辛苦吧?”我望着他们简陋的行李箱问。
“辛苦是一定的,没有付出哪有收获啊。”老大姐微笑着说,“比起早些年,现在的条件好多了。以前,大人孩子随便往露天地里一躺,就算睡下了。半夜风呼呼的钻进被子,情形比起路边的叫花子好不了多少。哪里像现在,还有专门的化妆间和休息室。”老大姐说起过去十分感慨。
正聊着,忽然一阵锣响,原来村里的业余舞蹈队演出开始了。首先出场的是秧歌队,只见阿婆阿妈们踩着鼓点,舞着红绸,夸张地扭着腰身。人群发出一阵哄笑,大家指认着这个是谁的妈,那个是谁的婆,乐不可支。战鼓擂响了,为首的花甲老爷子精神抖擞、气势如虹,霎时博得阵阵喝彩。稍后,年轻人组成的健排舞队闪亮登场,几首流行舞曲下来,将欢乐的气氛再次推向高潮。台下人声鼎沸,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除了观看演出,逛庙会也是一大乐事。庙会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家具装饰、衣帽鞋袜、锅碗瓢盆、螺丝纽扣,一应俱全,令人眼花缭乱。比起小时候,商品丰富了很多。逛一圈下来,总能淘到一两件可心的物件。我就在一个玉石摊上,淘到一块不错的A货玉片。逛庙会时,还可以边逛边品尝街边的美味。除了小时候常见的豆腐脑、糖葫芦,新添的荞麦米粉、炸鸡柳、棉花糖、冰淇淋等,都很不错,好吃而且不贵。
最热闹是正庙那天,亲戚朋友们聚到一起推杯换盏,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席间我得知,原来最穷的大舅家也盖上了新楼。非但如此,随着市区发展扩建,大舅他们村已经规划到市区范围,五十岁以上的人每月还能领取五六百元的补助金,晚年生活都有了保障。
时代在变迁,农民的生活也在迅速改观。那一座座漂亮的楼房,那一条条宽敞的柏油路,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可不就是最好的见证吗?
乡村庙会结束了,我的心情却在久久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