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餐
读小学到了第三个年头,我们终于有资格在主校上课了。此前,名义上是临潼县谭家公社谭家小学的学生,实际上课地点不停地变,一开始是在谭家村北堡子的天主教堂,我们称“北校”了,后来几经变换,我们又去了南堡子,此地自然是“南校”。
主校与南北校不同的是:教室的后面,都有砖块砌成的池子,池子里放满干刺儿菜(小蓟)。大家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男同学一窝蜂地跳进这砖块围成的池子里,在干菜叶上玩起了“骑马打仗”。霎时间教室里尘土飞扬、乌烟瘴气。很快,那些干菜叶就被我们踏成了粉末。
没几天,我们就知道了这些“刺儿菜”的身份:越冬饲料。那些年学校都要开展勤工俭学、学工学农的活动。就是在我们不停地变换上课地点的1960年前后,学校办起了饲养场,养猪养羊养兔。老师和同学们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只有我们这些到处“流窜”者是局外人。学校的青年教师常建捷还热情洋溢地创作了一首歌曲,唱道:“我校有个饲养场,饲养场里有一个小姑娘。她的名字叫小白杨,胸前的红领巾飘扬。”歌曲诙谐优美,描述了小姑娘成长为一名优秀饲养员的过程。自此后,每逢星期天、节假日,家庭作业里都有一项内容是为饲养场割草。其实这些猪羊兔是什么野草都吃的,但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只采野菜,野草一律不要。
这年秋假,母亲要我帮她剥棉花,尽管我辩解说我也有采集饲料任务,还是被母亲强行留在家里,分给我一堆待剥的棉花桃子。那天母亲捋了满满一布袋灰菜穗,要我拿到学校抵任务。后来,兔子不知怎么的就越来越少,终于销声匿迹,羊也不见了,只剩下一头猪在坚强而寂寞地活着。渐渐的大家不再关心此事。
1965年冬,六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早晨放学的时候,老师要我们中午来的时候带上干粮和碗筷,举行一次年终大会餐。同学们都是头一次听到“会餐”这个词,老师解释说,你们就要毕业离校,饲养场的猪也卖了,学校把奖售的肉全部买回,大家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原来还有这么一说!大家兴高采烈地回家张罗,带来的就餐器具无非是搪瓷碗之类,干粮则窝头、饼子什么的五花八门。每个人都迫切地期待那激动人心一刻的到来。终于把下午的三节课上完,放学钟声敲响的时候,我们六年级两个班的同学在教室前列队。有人担来了两只桶,桶里盛着专门为会餐所做的白菜炒肉。每人一铁勺,领到后就自讨方便,蹲坐在教室前的空地上享用了。我领到自己的那份菜后,用筷子拨拉着翻看了一下,里面有指甲盖大小的两片肉。也许是由于白白的肉片与白菜帮同色,急切中没有弄清吧,感觉自己是吃到了三片肉的。肉虽少却也齿颊留香,那滋味至今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