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腾
转腾,是乡间俗语,用书面语言表述是运作的意思。在乡间常听说某某人会转腾。即难办的事到了他的手里,便顺风顺水,游刃有余地得到解决。能有这号本领的人,大都聪明、智慧、诚信。母亲就是这样一位善于转腾的人。
母亲在世时,我家由于种种原因,家境并不宽裕,由于孩子多劳力少,全家人常年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除了劳动所得的那点收获,逢灾荒年月,还得靠亲友乡邻接济。母亲虽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家妇女,却在亲友乡邻中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讲信誉,讲诚信,说一不二的人。首先是乐于助人,母亲天生心灵手巧,不但做得一手好饭菜,针线活也相当出众,缝补裁剪胜过同龄村妇。还会捏面花、蒸礼馍、做席面、扎纸花、剪窗花……逢年过节,她是村院中最忙的人。东家叫,西家请。只要乡党们有求,她总是欣然允诺。立即放下手头的活,一帮就是一整天,如果遇见婚丧大事,几天几夜连轴转,从不讲苦累二字。比如过年捏花馍,忙了东家忙西家,累得她腰疼腿酸,晚上呻吟不止,第二天喝一片止疼片又去了。我们做子女的经常劝她,年纪大了,也该爱惜爱惜自己了。她却说:“人不遇难处,是不会轻易求人的,帮人就要帮到底,中途撂挑子对不住人!为人在世,就是互相帮扶,自己苦点怕啥,人家会记你一辈子的!”由于母亲一直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信条,所以,时时处处受到乡邻们的敬重。母亲不但乐于助人,还宽宏大度,舍得给予。虽然自己日子过得艰难,但对别人却格外的大方。因为这些,我们经常在母亲面前流露出不悦的情绪。有一天,姐姐回娘家带了几个雪白的蒸馍,刚从笼子里取出来,一个邻居带着孩子进门了。不懂事的孩子,一看见白馍馍就喊着要吃,那孩子的妈妈急忙领着孩子往外走。这时母亲抓起两个白蒸馍就往外追,一个递在孩子手上,一个装进孩子的兜里。孩子的妈妈为难地一再推辞,硬是被母亲推搡着送出了门。母亲回房后,我们就嘟嘟囔囔地埋怨:“自己的孩子还饿着肚子,还舍得给别家孩子!”母亲说:“娃呀!你们不懂,咱家没劳力,你知道人家娃他爸给咱帮了多大的忙!要不是人家,咱后院的墙打得起来吗?咱老房上的破瓦换得下来吗?”还有一天,母亲蒸了一大老碗我们经常闹着要吃的“面辣子”(这是一种农家粗粮细作的小吃)蒸出来刚端上桌,对门的胖婶子就高喉咙大嗓子地进了门,说:“我这尖鼻子尖,一闻就知道面辣子蒸出来了!”母亲忙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马上取来了碗,倒了半碗,递在大婶子手上,大婶子也是个痛快人,说:“好久没吃过了,那就不客气了!”接过碗转身就走。我们一个个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撅起了嘴。母亲就是这样的人。
在饥饿笼罩着中国大地的那个年代,全家人过着吃了上顿想下顿的艰难日子,孩子们一个个饿得头昏眼花。一天,父亲疲惫地对母亲说:“我是没法子了,你会转腾,想点办法吧!”想啥办法呢?家家日子都是一样的艰难。于是母亲便奔了东家走西家,出了南巷进北巷。也怪,凡是母亲去过的人家,无论粗粮细粮,麸皮豆渣,无论是三升五升,一斗两斗,还从未空着手收回来。一次次解决了家里缺粮的燃眉之急。一但队上分了粮,总是先张罗着给人家先还。有一次,母亲量了一斗玉米,又另用一个小布袋装了一升,让我给北巷的董伯伯送去。我问:“咋送这么多?”母亲说:“低借高还,再借不难,你连这点人情世故都不懂吗?”
我上中学了,一提到钱,父亲总是愁容满面。这时,母亲便到处“转腾”开了。也怪,凡是母亲能开口的地方,无论三十、二十、七十、八十,都拿回来了。没有让我们受过难堪。凡是借的钱,母亲都一笔笔牢记在心,一旦有手头活泛,不等人家开口,就及时归还人家。如果一时还不了,哪怕挖了东墙补西墙也要归还人家,决不能误了人家的事。所以,人们不但乐于借给她,也敢借给她。这一切都靠着诚信二字来支撑,这也许就是母亲能转腾的根本原因所在吧。这些道理,直到我们长大成人,进入社会之后,才真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