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紫蓬山
一草一世界,一石一重天,大自然的造化成就了世界上最邃远的美好,细细地用心去读,去体会,一定能得到最丰硕的收获。
偶尔的机会在紫蓬山走了一遭,这是实实在在的步行,沿着环山公路,脚踏实地地行走12公里。山是原来的山,路是原来的路,景是原来的景,而感受却是十分的不同。紫蓬山上过多少次早已统计不过来,常听随行者赞叹山景的美丽、人文的厚重,对熟视无睹的我来说也不过尔尔,山不曾高峻,树不够茂密,零碎的水清澈得还不见底……这次竟彻底颠覆,品出了崭新的韵味。
一行十多人在八月的骄阳里行走,本身就有点挑眼,何况身份各异、体质不同,相信投入各自眼帘的景象也会异样纷呈。山景渐次地剥开,厚重的历史在脚下时而凸显出来。一路的阔叶林在山道两边罗列,或高耸或低伏,秀出的层层绿色带着跌宕的味道。也许是累了的缘故,我在一棵巨树前停下了脚步,抬眼望去几近参天的苍翠把云天间的热流揽得粉碎,清凉一会儿就冲淡了身上的酷热,俨然听到了树的话:我是橡树,已有一百多年的生命史,在这山峦之间,看云起云落,听雷电暴雨,饱览了世间炎凉,但我有深深的根透扎山石,就有了绿的情怀回报自然。山风徐徐吹来,面对一棵树漫漫絮语,我何尝没有一肚子话要说,但此时唯有屏息静气,听满目绿色诉说绵绵的意境。过去从没有过这样的参悟,让心许久地围绕一棵树,吐出所有的浊气,交给大自然充分的濯洗,累和无奈也就成了一种释然。
到达终点的路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隐约在山岚中的历史娓娓地从记忆的山石中传来。不说佛教的源远流长,晚清淮军呈现的场景,早让紫蓬山氤氲得烟云透湿了,侧耳细心倾听仍有刀戈之声不绝于耳,刘铭传、张树声、周盛传、周盛波,这些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物,都从紫蓬山深处走出,可以想见当年的紫蓬山,是何等的模样,单是“盛字营”、“铭字营”已然让不高的山峦升起了许多。汗水一次次打湿衣襟,迷住双眼,就一口山泉水,揪一方绿色,心静了下来,烦躁自然而然离去,不远处的刘老圩、张老圩、周老圩等等,近在眼前。淮军圩堡群或倚山而建、或拱卫山峦,他们用自然的符号大声发言,用独特的行走,让一座山生出双脚,走向辽远,紫气东来,而这样的紫气又福佑了芸芸众生。脚不知被什么硌了一下,是历史的遗留吗?我和同行的朋友相视一笑,此刻的紫蓬山碧空明朗,一行白鹭直上青天,异样的美,自可永远地关在心里。
行走的心灵最为轻便。在和一段段美丽的山景交流之后,语言开始充满了诗意和张力,回忆儿时的日子,调侃如今的岁月,而更多的是对古典的追溯,比如老子、庄子,比如孔家、墨家,比如唐诗、宋词,放逐思想之后,最终又归入山林。自然之美,天生丽质之美,还要有更多的保护,紫蓬山走过了一段长长的历程,散落的炊烟从山腰走到山脚,散居的农户从山上撤了下来,山有了寂静的休息,人有了更好的居住,这也是一种行走,一种观念的行走,一种对大自然尊重的行走,昔日的湿地又恢复了吐纳的作用,深深地吸上一口,空气清新,周身的舒坦似乎又回到了久远的、深深向往的世外桃源。
山永远是智者,紫蓬山也不例外,它的深刻、它的别样,只有用放下尘世之后的行走才能领略,浮光掠影的观光无法走进它的内心。一草一世界,一石一重天,大自然的造化成就了世界上最邃远的美好,细细地用心去读,去体会,一定能得到最丰硕的收获。大堰湾的碧波俯首可拾,一汪水如同一块明镜,经久地照着俗世的污垢,人类逐水而居、沿水行走可以说是天然和本性,围绕一湾水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而此时,能够放下自己,在粼粼波光中,审视一下自己,让水的镜子照亮或多或少的皱纹,应该是一件极快乐的事。倒映在大堰湾里的紫蓬山十分的宁静,山影击不起波浪,唯有波浪起时,山才会微微起伏,把深藏的心思微微驿动一下。在和智者久远的对话中,紫蓬山的行走似乎就要告一段落,突发奇想,大堰湾也是会行走的,每年的水上赛艇比赛,不正是这水浮起了飞掣的速度,艇走水亦走,大堰湾不也驮着山影奔跑吗?
山花随着行走一直烂漫开放,有蜂采蜜,有蝶环绕,当然也有兴趣盎然的人悄然欣赏,细数12公里行走的脚步,落脚处何处不见野花芬芳?
大汗淋漓中,不知是谁提议,我们比赛看谁最先跑到终点,我自然作为了一名响应者,约有500米的路程,我们一路奔去,最终谁前谁后,没见计较,但见山被我们甩在身后,接着又跑到了我们的前面,紫蓬山依然秀丽訇然。行走紫蓬山,秀丽和魅力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