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忆
一
过去正月十五,传统意义上的年就算过完了。
正月十六,我老家那里有吃花糕的习俗。
打花糕是技术活,要心灵手巧。村子里,会打花糕的妇女不太多。现在的年轻媳妇,会这手艺的更少了。
过去腊月二十五,女主人通常就会开始蒸馒头、打花糕。
腊月里,我喜欢待在农家厨房里。
拣柴火、拉风箱、烧大锅,掀开厚厚的门帘,腾腾的热气迫不及待地往外钻。
面板上,放着和好的面、煮好的红枣,放着长长短短的擀面杖、梳子、筷子等工具。擀面杖可以擀皮,梳子可以压花,筷子可以卷花。
面皮里面包着红枣,一层摞一层,呈宝塔状,象征着步步登高。还有的用食用色素胭脂红在花糕上点上红点,增加喜庆气氛。
多层的花糕,做好后,放在笼屉里蒸,需大火,长时间,要蒸透、蒸熟。
正月十六,早餐。馏上花糕,切开,你一块,我一块,分开吃,枣香、面香,浑然一体。
花糕,看起来好看,吃起来好吃。
二
有句歇后语,说黏窝窝——枣哩。
过年,用黏米面加大红枣,蒸黏窝窝。
将红枣煮熟,把枣核去掉,切片。
取黏面适量,将切好的枣片倒进去,加水适量,和面。
和面有讲究,太稀太稠都不行,面能成团为最佳。
和好的面团,金黄的黏面和红红的大枣融为一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取小块面团,放在手心,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在面团中心慢慢捣出窝状,将面团在手心里慢慢旋转,逐渐抟圆,一个小小的窝头就成了。
放在笼屉里蒸,开锅十五分钟许,即熟。
黏窝窝,吃起来黏黏的,甜甜的,很好吃。
这东西不好消化,不可一次吃得太多。
三
开春,刚刚长出来的嫩杨叶,用开水淖过,叶绿素和杨叶里面的苦味就一并被除去了。
放在冰箱里,多长时间也不坏。
过年时,拿出来,佐以蒜泥,是道很稀罕的不错的野味。
今年正月初六,我们几个到乡下同学家聚会,他端出来这样一道菜,叫大家尝,叫大家猜。大家都说好吃,就是猜不出是啥。
最后,还是我猜了出来。
原因是,以前,我在沂蒙山一家农家小菜馆里吃过这菜。
有些东西,只一次,就难忘。
四
类似的野菜,还有嫩柳芽。
也要趁柳芽刚生出来时,去采摘。
采来,洗净,放在热水里淖,去苦味跟绿色。
做法跟嫩杨叶的做法差不多。
吃法也差不多。
过去讲瓜菜半年粮,野菜在饥荒的年月里,不知救过多少人。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富贵病却随之多了起来。
杨叶、柳芽之类的野菜,绿色、环保,尽管放心吃,保管不会生富贵病。
五
去年,我在山西忻州小住。
没事时,我爱到街上溜达闲逛。
山西,地方小吃很多,尤其是面食。
街上,往往是走不多远,就看见一家小小的卖小吃的门面。几个妇女支撑着,门前吊着个简陋的广告牌,一块小黑板,一块布片,或一块硬纸壳,上面写着本店的特色小吃。
我最感兴趣的是一种叫猫耳朵朵的小吃,我曾站在不止一家的摊点前,看过这种小东西的做法,觉得很有意思。
我问摊主,做这东西,用啥面?
摊主说,啥面都行,荞面、白面、莜面、玉米面、高粱面,都可制作。
我看见她们从面团上揪一小块面剂,放在手掌上,用拇指一捻,再一推,一猫耳朵状的小东西随之而成。
还有的把白面碾薄,切成小丁,用筷子头一拧一转成一个个小猫耳朵状,更是叫绝。
猫耳朵煮熟,浇上卤汁,便可食用。
我专门吃了几次,觉得滑爽可口,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