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
鼓楼横跨北院门街,于斯往来,不管是人行还是车驰,都要从其洞穿过,空气摩擦,遂嗡嗡作响,并有回音,难免担忧它坍塌。基座东西长52米,南北宽37米,面积1924平方米。砖券其洞,左右6米,上下6米,南一孔,北一孔,居基座之中。
不过我登临鼓楼的时候,其洞已经围以铁栏,不得穿鼓楼而过了。有青石盘道环之,人行北院门街,绕鼓楼而走,禁车驰之,以保畅通。
夕阳残照,颇得我意,也非常合适鼓楼的风格。我遂沿鼓楼顺时针走一圈,逆时针走一圈,徙倚徘徊。偶尔会摸一摸它的红柱或灰砖,不无舒服之感。基座底为石筑,高9米,虽然历经风雨,仍浑然呈壮。
鼓楼起于基座之上,共两层,含基座高34米。属于歇山顶重檐滴水木质结构,外檐的斗拱饰有彩绘。其顶盖以灰琉璃瓦,遂显厚重朴素。鼓楼之总体,若禽展翅,有一种灵性。
两层面阔各为七间,进深均为三间。一层有南北二门可以入其堂,到二层去,当进西门,沿混凝土台阶旋转上而入之。资料显示,这些台阶原为木梯,大约是某次修缮作了如此之改。改为混凝土,改得很荒谬!两层之堂皆大,可以演戏,可以藏兵。适会一层大堂有瓷器展,二层大堂有家具展,男女之宾,尽管巡游,然而兴趣稀薄。其回廊,一层的敞,二层的精。二层高,人遂多在二层的回廊踟蹰眺望。实际上天地之间,茫然一片,不过万千广厦而已。当然文章总是有的,这要会发现。北顾是北院门街、化觉巷,南瞻是西大街、竹笆市街。我以为壮观的是北院门街的两排国槐,树冠相交,遮蔽其道,凭高俯察,不见人面和人背,只见枝叶翠微,有花点染,悠悠而去,是西安城难得的两行诗。
忽然有谁喊我,循声看过去,巧,竟是我的学生带着她的两个美国朋友。学生问:“可以请教一些问题吗?不付费的。”我说:“完全可以。”学生便问:“鼓楼是哪年修建的?”我说:“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奠基的时候还下雨,是微雨、秋雨,这让人喜悦。主持修建工作的是长兴侯耿炳文,左长史文原吉,右长史汤诚之,陕西布政司左布政王廉,西安知府王宗周。因为此举,他们的名字将世世代代传播啊!”学生又问:“几百年下来,鼓楼一直这样完整吗?不会吧?”我说:“当然不会了,鼓楼曾经数次修缮。一次是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一次是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一次是清高宗乾隆五年,1740年。日本人的飞机炸断过它的一根横梁,所以,1952年西安市人民政府也修缮了一次,并使之复原。有意思的是,乾隆五年修缮鼓楼以后,皇帝为其题了匾曰:文武盛地,现悬在第三檐之下,南边。当时由咸宁县文士李久宽作了复制,此文士忽发灵感,又书匾曰:声闻于天,也悬在第三檐之下,北边。”学生大呼:看到了,看到了,并翻译给美国朋友。受其感染,他们也一起惊叹。学生问:“那么,鼓楼的用途呢?”我说:“所谓晨钟暮鼓,就是指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古人以击鼓分其夜,夜有五更,遂要击鼓五次以示五更。”学生大呼:“神奇!”我说:“鼓楼还有一个用途:防务!”学生讶异着,对美国朋友作了翻译,可惜他们困惑地摇了摇头,表示不懂,学生似乎也不懂。
以我的体会,上鼓楼固然好,不过在附近一个咖啡屋坐着,一边喝咖啡,一边欣赏鼓楼,也许更好。世界上有一些事情,真是动身不如注目。
鼓楼有二碑,一由秦简王朱诚泳撰文,一由陕西巡抚张楷撰文,值得一读。其碑嵌于墙,读之必赴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