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传奇
西安曾经有一家无人不晓的知名老厂——大华纱厂。我从小就在那里长大,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特别熟悉。原来我只知道大华纱厂是一个纺织厂,但对它背后的故事却一无所知,由于写这篇文章的缘故,外婆专门带我走进了由大华纱厂改造重建的“大华·1935”。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大华纱厂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可是2011年“大华·1935”项目工程的启动,使废墟中的大华获得了重生。大华纱厂旧址将有望进入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我一边参观一边听外婆讲着大华纱厂的历史故事,逐渐的我对大华有了初步的了解。
大华纱厂建于1934年,原名大兴第二分厂,第一任厂长是蒋介石的亲家石凤祥,他是一个残疾人,但他对大华的技术进步贡献却是很大的。当时建厂的目的是为了抵制日本棉纱杀价倾销。在日寇得寸进尺、国难日深的年月,西北最早、最大的近代化机器纺织企业的建成投产,对于民族工业在西北的起步、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石凤祥将厂址选定在南邻火车站,北邻含元殿的地方,陇海线便利的交通为大华纱厂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西安建筑材料短缺,石凤祥决定全部厂房采用钢结构,屋顶用石棉瓦带保温层,主要建筑材料全部从日本订购。1936年大兴二厂投产,它也因此成为西北第一个近代化企业。可以说它把近代工业的火种带到了西安,也可以说因为有了它才有了今日的纺织城。它经历了数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的洗劫,才站稳了脚跟,随之更名为大华纱厂。解放后大华纱厂更名为人人皆知的国棉十一厂,由于布匹幅面宽,质量好,产品畅销国内外,为人们所熟知。
但是,随着国内老纺织企业的大面积亏损,大华也不例外,后来虽然做了许多改进,但机器设备再也不能像当年那样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了。设备的落后直接导致了产品的落后,生产的布匹已经无法适应当今人们的欣赏水平。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它的历史使命似乎完成,它的身影正在远去,西安近代工业的时代,也随着大华纱厂的终结而告一段落。
大华纱厂是西安当之无愧的工业遗产,它是具有历史、社会、建筑和技术、审美及科研价值的文化遗存,它包括了建筑物、工厂、车间,机械及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这些有价值的遗产应该得到认定和抢救性的保护。
“大华·1935”项目保留了厂区大约5万平方米左右不同时期的厂房和办公建筑。其中一个重要展示就是工业遗址博物馆。馆内划分为工业遗址区、工业历史发展实物及图片展区、情景模型演示区、工业名人主题展示区等,利用声、光、电三维效果等科技手段融入互动、娱乐等方式,提升了观赏度。这里还有文化艺术中心,主要以长安画派作品展示和拍卖交易为主。由四个独特小剧场组成的小剧场群,进行话剧、影视、音乐歌舞剧等文化产品的创作演出。
整个一圈参观下来天色已经不早了,外婆和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她工作了一辈子的厂房。夕阳下,昔日的厂房还在续写着传奇,似乎讲述着西安近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变迁。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华·1935”一定会成为一处与“北京798”齐名而又独具历史特色的文化艺术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