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好的青春
汉白玉雕像,稚嫩却坚毅的面庞……七十多年前,八路军小号手崔振芳一人独守山门,用120多颗手榴弹炸死了数十名日寇,最终光荣殉国。那一年,他才刚刚十七岁。黄崖洞保卫战历经八个日夜,毙敌2000多人,以敌我伤亡6比1的辉煌战绩创造了中日作战史上前所未有的记录,殉国的43位烈士长眠于青松翠柏掩映的烈士陵园中。他们本该拥有更完整的人生,却在尚好的青春里定格生命。
硬红的石英砂岩、页岩组成的山岳切出道道峡谷,连绵几十公里。地壳运动带来的巨大能量使得峭壁拔地而起,形成了天然的山门屏障,由东进山只有“瓷圪廊”唯一一条通道。特殊的地形条件,使这里成为抗战时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基地。在崖内陡壁的半空中,有一高25米、宽18米、深72米的天然石洞,石洞口小里大,沿直立的梯子攀爬方能进入。这便是黄崖洞,曾作为八路军兵工厂的物资和弹药仓库。
一座拥有悬崖、山峰、叠嶂、岩洞、山泉、瀑布的壮丽河山,在战争时代被赋予了一重新的使命。与此同时,正青春的热血青年也因为战争走向了不一样的人生。
在山西省黎城县的太行山战场,脚下的每一寸山石土地都留下过斑斑血迹。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武器装备已领先世界,而我们的军队只能用杀伤力甚微的枪支弹药对抗其十足的火力,甚至还得用大刀长矛与敌人展开肉搏……望着蓝天白云映衬下的葱笼绿意,我在想,视死如归的年轻战士们难道不留恋这世界么?
深处于大山中的黄崖洞兵工厂对面,有一所依石壁而建的简陋土屋,房顶仅用茅草、防水布搭成,上面盖以碎瓦片固定不致被风吹落。这座房子的背后,是几间高低错落的砖砌房屋,因长久不住人而显得有些破败。土屋里住着一个老太太,我路过的时候她正无比淡定地点燃同行人购买的六支冲天炮仗。噼噼啪啪的声响震彻山谷,她家门口腾起阵阵白烟。嗅着火药的气息,我走近了这间小屋。房外最显眼的地方挂着几个大相框,其中两个是政府颁发的奖状和烈士证书,门口支了一张小桌,摆了几样小商品售卖。老太太身着蓝色粗布衣站在一旁,继续抽着用来点炮仗的香烟。
以老太太的年龄推算,1941年保卫战爆发时她还是个孩童。她的父辈或兄长用生命扞卫了这里,成为43位烈士中的一员。身为烈士家属,她觉着只有住在这里,才能离过世的亲人更近一些。不知不觉中,青春逝去,花容不再,她仍在守护这座大山。
沿山路前行,这里一派水色山光、云卷云舒,透出无限宁静安详。日寇没有侵犯前,这里应该也是这般祥和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如此壮美明丽的风光,谁又能忍心让它落入敌手,被铁蹄践踏,被烈火笼罩,被烟雾弥漫,被鲜血沾染,被尸骨沉积呢?也许,保卫美丽家园不受侵害是战士们扛枪上战场最简单而神圣的理由。
黄崖洞保卫战之水窑口战斗中,敌人连续进攻四天,伤亡近千才突进几百米。情急之下,他们使用了杀伤力最强的火焰喷射器和燃烧弹。我军特务团八连八班班长王振喜率领战士一跃而出,带着满身烈焰向敌群猛烈射击、投弹、与敌肉搏,直至壮烈牺牲。战士温德胜举起最后一颗冒着烟的手榴弹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为了家园安宁,为了国家尊严,无数勇士们在各自的战场上浴血奋战,用生命铺就了一条通往新生活的道路。路的那端不再有战争与牺牲,最终回归于他们儿时记忆里的宁静故乡,这是属于和平年代的纯净怡然。
带着对美好明天的殷殷期望,先烈们尚好的青春在战火中终止,换来了一代代年轻人对于青春自由选择的可能。他们用火热生命打下的红色烙印,化作飘扬在小学生胸前的红领巾,这光荣的红色闪耀在每个孩子的童年,并影响未来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