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心
想在任何一方面出类拔萃,最简单也最管用的法门就是坚持。心守恒常,实质是不断重复。重复往往显得枯燥、乏味,但人生的釉彩总在干燥的窑炉里烧制。
小时候看电影《少林寺》,老和尚为李连杰扮演的觉远主持剃度仪式。当问到第三戒:“尽形寿,不淫欲,汝今能持否?”镜头转向寺前柱子后边的牧羊女,眼中一片深情哀怨。觉远略有所思,但还是点头说:“能持!”
“能持”是一句承诺,虽然只有两个字,却意味着从今往后的坚守。在佛门,持戒分两种:一是止持,规定哪些不能做;二是作持,要求哪些必须做。受戒容易守戒难,难在无休止的日复一日。佛门有言:“菩提心易发,恒常心难持。”人毕竟都有惰性,并且常受外部的干扰和诱惑,要将预定的事做到底,无疑是对自己的一场考验。
然而,做到底却是成事的关键。因为想做一件事容易,只要念头一闪;做成一件事,却需各种条件的匹配,不可少了播种和耕耘的时间。尤其要成就一份卓越,那更离不开一颗恒常心。
说到卓越,其实不一定与大人物挂钩。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将油通过铜钱孔灌入葫芦,钱币竟不溅半滴油,难道不是卓越的功夫?谈及诀窍,卖油翁只一句话:“唯手熟尔”。听来似乎没啥名堂,可“手熟”不会从天而降,必须经年累月地练习,靠恒常心的支撑。一切大大小小的卓越,固然得益于天赋,但光有天赋还远远不够。想在任何一方面出类拔萃,最简单也最管用的法门就是坚持。
恒常心是一种稳态,拒绝因慵懒、浮躁而随意中止。在人生的长途跋涉中,决定能否走远的第一要素,不是速度,而是耐力。只要方向对头,即使迈出的步子再小,也能积小步为大步,越来越逼近前头的目标。相反,许多人之所以被淘汰,不是没有实力或机会,恰恰因欠缺韧劲,在不该停的地方熄火,甚至就在离终点几步之遥的地方放弃了。
这样的放弃令人惋惜。经济学有沉没成本的概念,指那些已经发生却无法得到补偿、回收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半途而废可谓最大的浪费,它让原先的付出成为一笔勾销的沉没成本,不仅如此,随之“沉没”的,还有做事的信心与热情。可见,恒常心是对过去的所作所为负责,对认准了的事保持一股黏劲,否则事事浅尝辄止,终将一事无成,以致在自我折腾中将一生“沉没”。
心守恒常,实质是不断重复。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曾教学生甩手,要求每天三百下。一个月后,五分之四的学生还在继续;二个月后,只剩下五分之三;一年后再问,仅一人举手。他就是柏拉图。对这则故事的真实性,我多少存些怀疑,可它蕴含的道理千真万确。成功与不成功通常只差一点点,就看能否持久地重复,并在重复中精益求精。
由于缺少新鲜感,重复往往显得枯燥、乏味,但人生的釉彩总在干燥的窑炉里烧制。有种说法,大多事只要延续四星期,就能养成习惯;习惯一旦养成,恒常就不再那么艰难,因为它已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通过一个人的习惯,我们从中可以感知他的生命特质。
顺风顺水时的坚持相对容易,真正的考验来自于冷板凳和大挫折。此刻不改初衷,更有格外的份量。对强者来说,可以一百次调整策略和方法,却不会动摇信念。其实,越困难的时刻总是越接近拐点的时机。冷板凳上的坚守与大挫折后的咬牙,是恒常心最有价值的内核。曾几何时,人们的眼前漆黑一团,可也许再走几步,前方即会透出一丝光亮。
恒常心不见得就有回报。佛家讲因缘和合,假如无缘,再好的种子也是徒劳。可中途放弃了,则连半点收获的可能都没有。人生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成功不取决于瞬间的闪光,而在于长久的坚持。在许多时候,成功就是再等一会儿。即便不知道它究竟会出现在哪一个时点,但只要目标有意义,坚持的本身就有价值。而实实在在地坚持了,我们才有资格为运气不好遗憾,可以无愧地说自己尽力了。
人生当然不是坚持就能主宰。怀恒常心,还需分清哪些应坚持,哪些须放下。如果说坚持是一种硬气,放下则是一种大气。而盲目的执着,总死抓着某样东西不放,以致将自己逼到死墙,屡屡被狭隘的痴迷所伤。心守恒常,贵在坚持该坚持的,放下该放下的,那怎样才能分辨妥贴?
在此且听一则故事:有位父亲觉得儿子不像男子汉,特请拳师训练。半年之后,拳师安排了一场比赛,对手竟是一名教练,男孩频频倒地,但都站起来继续搏击。父亲颇为沮丧,可拳师的话意味深长:“我很遗憾,你只看到表面的胜负,却没看到儿子倒下去又立刻站了起来。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同一个场景,父亲看到的是输赢,拳师看到的是精神。假如非得击败教练,男孩并不具备实力,甚至再多苦练也难超越。若以此为念,那就过于执着,极易为挫败损伤。理性的恒常心着眼于过程,并非与别人较劲,更不是一定为了赢才较劲。男孩的每一次站起,都在拒绝放弃,也仿佛是与自己较劲。他坚持到比赛最后,就是战胜自己的赢家。从这一角度看,男孩便没有失败,也不会失败。而经过不懈地磨练,也许等到某一天,他挖掘出了埋在深层的潜能,谁说必定不能击倒曾无比强悍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