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难尽故乡情
“刘醒龙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表现了对于爱的多层次的思考,蕴含着绵厚、细腻的情感。”“有些文字,需要彻底把青春这颗毒瘤浪费掉之后才能读懂,谦逊的修养,泥土的味道。我试图在刘醒龙那里重新认识这片土地。”“也许,当代能与刘醒龙的散文相提并论的,只有被誉为‘乡村哲学家’的散文大家刘亮程一人。”……说实话,笔者是在网上看到这些评论后,才找到刘醒龙的散文集《抱着父亲回故乡》。
据称,《抱着父亲回故乡》中多篇文章入选高中语文试卷,深受中学生的喜爱;《抱着父亲回故乡》中的文字曾获得第七届老舍散文奖,媒体和评论界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听上去有点像书商在打广告,像书商在吆喝。其实,作为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写出过《凤凰琴》《天行者》等在当代文坛具有经典意义的小说,其作品压根就不需要打广告,不需要进行炒作。
在《抱着父亲回故乡》一书中,刘醒龙以深情的笔墨描述了记忆中的故乡,父亲母亲,在工厂里的青春岁月……那些关于文学,关于生活,关于人间万象的种种思考纷纷呈现。书中的文章多以“乡土乡村”为主题,在记忆与现实的时光交错中如歌如泣地抒发乡土情结,以富有哲思的文字深层次地思考与追问城市与乡村的关联,热切地呼吁对乡土乡村的人文关怀,引领着读者走向自己记忆中的家园,调动起读者对故乡、亲人的深切回忆,让人体会到一种久违的温暖。
应该说,以“乡土乡村”为主题的散文俯拾即是,写故乡的散文同样比比皆是,这么说吧,几乎每一个散文作家都写过关于故乡的文字。印象中,鲁迅先生的《故乡》,还有高尔基的《故乡》,都是关于故乡写作的经典名篇,读后让人终身难忘。从某种角度讲,正是因为写故乡的散文太多太多,而且经典佳作不少,要想继续把故乡写好,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我们看到的许多关于乡土乡村以及故乡的作品,要么将大量乡情恣意汪洋地堆砌其中,让人感到窒息、难受;要么就是隔靴搔痒,想当然地写乡土乡村,不着边际地描写所谓的故乡,让人感到虚幻不真实。
不过,《抱着父亲回故乡》一书的情感和语言是克制的,一点都不张扬;而且,刘醒龙的写作状态是“在场”的,不是凭空在想象。以《抱着父亲回故乡》一文为例,讲述的是刘醒龙为父亲守灵期间发生的事。作者重新踏上了一条回归家园的真切小路,记忆都被唤醒了,鱼丸、炊烟、包面,散发出慢慢“寻到根”的感觉。被潮湿小径、寂静小垸所唤醒的家乡在刘醒龙的描述中露出了本初的模样。抱着父亲叶落归根,是温情背后隐藏的深厚积蓄,无限拓展的家园情怀。
在笔者看来,本书中最打动人心的就是《抱着父亲回故乡》这篇文章。整篇文章表面看上去不动声色,深处却暗流涌动,读罢让人潸然泪下,一个外表刚强内心温情的父亲跃然纸上。作者的文字既给人诗一样的美感,同时又显得格外的质朴,透出一股子深沉、凝重。例如:父亲像一朵朝云,逍遥地飘荡在我的怀里。童年时代,父亲总在外面忙忙碌碌,一年当中见不上几次,刚刚迈进家门,转过身来就会消失在租住的农舍外面的梧桐树下。长大之后,遇到人生中的某个关隘苦苦难度时,父亲一改总是用学名叫我的习惯,忽然一声声呼唤着乳名,让我的胸膛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厚。那时的父亲,则像是穿堂而过的阵阵晚风。这样的文字在笔者看来,就是在质朴中流淌着的诗意。
在阅读《抱着父亲回故乡》一书的过程中,追随作者的讲述情境,我们在为其中隐忍的平和与流淌的回响深深震撼的同时,总能感受到那些事物的真切存在。借用别人的话说,虽然书中记录只是柴米油盐、生老病死等人生中的细微小事,但透过这些,人们可以感受到父辈们在苦难生活中的艰辛、挣扎、无奈、隐忍和顽强生命力,以及子女对父辈的怀念、愧疚和深沉的感恩。书中处处充满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能让人感受到他灵魂的颤抖。
正如刘醒龙自己所言:“好的散文一定要懂得心痛,一定要发现仁爱,一定是从灵魂深处喷发或者流淌出来的感怀情愫。”也只有这样,散文才能触动、震撼读者的内心。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一篇文章能穷尽故乡情结,但通过刘醒龙的这本《抱着父亲回故乡》,我们不仅能深入了解刘醒龙的精神世界,也确实能看到我们自己故乡的影子,触碰到我们自己的故乡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