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精神叫无尘
在我们财政系统,有这样一位老人,虽然离开工作岗位30多年,但人们对他仍心存敬仰之情。2005年的一个春天,99岁的他走完了生命的旅程,留下了一份特殊的遗嘱。这份特殊的遗嘱,他一共立了两次,一次是病重期间,一次是去世前。两次遗嘱的内容,都是要将自己的待遇住房交公,要求子女不向组织伸手要任何照顾。他用这样的诗句概括平生:“面完达摩十年壁,换得金刚百炼身。今日灵山问证果,此生犹愧净无尘。”一个“愧”字道出了他一生追求的境界,那就是一尘不染、高贵纯净的灵魂和精神,而这一切都体现在他对党、对人民和事业的忠诚奉献中。他,就是新中国第五任财政部部长——吴波。据他的夫人回忆,“文革”结束后,他将补发的所有工资,一分未留全部交了党费。平时,他也把自己的大部分收入,用来帮助别人。老部长去世后,儿女们清点了父母留下的遗产:父亲的存款是5.1万元,母亲的存款是5.9万元。除此之外,家里再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除去丧葬费和儿女搬出公房等费用外,几乎没什么剩余,留给几个孩子的就是几大柜子书籍,但他留下的那沉甸甸的精神财富,却弥足珍贵。
在我们财政系统,还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有着40多年基层财政所工作经历,“少小离家老大回,两鬓冰霜理财忙”,是他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一辆自行车、一个人造革手提袋、一把木算盘,是他的理财伴侣。退休后,只有一柜子财政年鉴、资料汇编和财经书箱陪伴着他。翻开这些资料,各个时期的财政工作状况历历在目。其间,一张张边缘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他从翩翩少年到花发老翁的时光变迁。他的一生,经他手为公理财千万,个人却清贫如许;曾经获奖无数,内心淡泊而朴实;外表木纳而憨厚,人格却博大而伟岸。他是千千万万个基层财政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是一个真正脱离了低级趣味的财政人,是一个纯粹的财政人,是铸就共和国财政事业大厦的最普通而平凡的基石,我们为有这样的财政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不沾一“尘”地来,不沾一“尘”地去,让自己的灵魂不染尘灰,这是财政人追求的人生境界。然而,曾几何时,在这个活跃的时代,在这个躁动的年代,有人把权力和地位等同于财富和利益,有人把亲情凌驾在组织纪律之上,无视党的纪律,不守党的规章,丢了党性,失了民心。斯人已逝,韶华长存。老部长和老财政人,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一种精神,这是一种清贫、洁白、朴素的无尘精神!它和方志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英雄人物是一脉相承的。面对这种精神,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惟有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愧疚是真实的。这里面,有每个党员想找到的答案,也蕴藏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砥砺前行的深层力量。
一位历史学家说,一个民族如果缺少坚强的信念,那么它是一个注定要灭亡的民族;同样,一个人如果缺少理想信念,那么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面对今天的社会变革和转折,面对权力、金钱和“酒绿灯红”的考验,并不是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交上合格的答卷。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走入了手段的王国,却迷失了人生的目标;有些人跨进了物质的天堂,却跌进了精神的深渊。作为一名财政人,我们要时刻铭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既然选择了财政岗位,也就注定选择了清贫和奉献。我们应该像前辈那样,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公,两袖清风。因为奉献和服务,就是做财政人的根本!
古人说:“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静以修身。”是啊,一个人只有把这种清贫、洁白、朴素的无尘精神融入工作岗位,融入国家财政经济振兴崛起的事业,当他退下来回首往事的时候,才可以自豪地说:“财政发展壮大,也有我的一份贡献。”这,该是人生怎样的一种荣耀和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