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与守望
8月2日,我随县诗联学会到黑虎庙镇刘大庄文化广场采风,尽管来去匆匆,受到的心灵震撼却久久不息。
回来后,我说要写点东西,却一时感觉难以下手。以何为题呢?我想来想去,想到了担当与守望这两个词。这个题目大吗?确实不小。但是,细细想来,又觉得这两个有分量的词放在那几个纯朴的农民身上,是恰当的,他们是能担得起的。
说实话,我是第一次听说刘大庄这个村,要不是因为去那里采风,或许,我跟它不会产生任何交集。这是个位于梁山西北黑虎庙镇的一个自然村,人口不足四百,刘姓居多。
骄阳下的刘大庄,蓝天、白云、绿树、笔直的乡村公路,一派安静祥和景象。不大的广场,花砖铺地,干净整洁,彩旗飘扬,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广场之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秧歌队、广场舞,你方唱罢我登场。男女老少,齐聚广场,少有的热闹,不少老头老太太都说:比过年时都热闹。
一方石碑,红绸缎还在。显然,是村人为铭记那些捐资兴建广场的热心人而立起来的。上面镌刻着益康广场几个大字,还有捐资名单。我拿着相机,对着这方小小石碑,来了个特写。我数了数,石碑上共有九个人,其中捐资最多的是刘爱荣,看名字是个妇女。村民们说:“这是个嫁到外地去的小媳妇,听说村里建广场,二话没说,掏了一万元。”另外,捐资三千元的有三个村民,两千的有四人,最少的捐资三百二十元。爱心无大小,善举无先后。我为这几个人的善举感动着、沉思着。
那天,与村里老少爷们同庆的,捐资的九个人中我不知道参加的究竟有几个。同去的县电视台记者要采访那些无私捐资的人,结果找到他们,说明来意后,大家都不好意思,你推我我推你,最后竟没有采访成功。
捐资三千元的师尚江说:“我们村小,村里没有文化广场,老少爷们想找个活动的地方都没有,要跳广场舞、扭秧歌得到邻村去,很不方便。看到这种情形,我们几个就商量着想建个小广场。别的,也没多想。”
“说干就干,选场地、买料、施工,大家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几个泥瓦匠,听说村里要建广场,放下到外村挣钱的活儿,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几天时间,广场就建成了。”村主任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边抽烟边介绍说。
当时,我就在他们跟前,就在这些村民之间。一时间,我觉得这些村民是那样纯朴可爱。他们,是一个个普通人,他们的生活态度与情感方式,我觉得都是非功利性的。他们生性木讷,不善言谈,只是觉得这样的事情应该做,如此而已。
我置身在那个欢天喜地的氛围之中,不觉受了传染。我看着眼前那些跳舞的老太太、小媳妇,还有年轻女子及无忧无虑的小孩子,一个个都洋溢着笑脸。看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欢喜,我心里热得很。这些还没完全富裕起来的村民,一天天那样乐和,对外人不存一点芥蒂,这是普通人的美德传递,不随时势而变,令人感佩。
岁月会远逝,生活会改变,富裕了的刘大庄人没有忘记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他们需要生动的音乐,需要优美的书画。于是,一幅幅楹联,一幅幅书画,一段段音乐,深得群众欢迎。我问聚集在楹联墙前的几位老者,“能看得懂不?”他们乐呵呵地说:“看得懂,看得懂,是教人行善、做好事的。”
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是好的,我想对广大群众而言,只有喜闻乐见的方式才容易为他们接受,他们才能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此次采风,以非常生动的方式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人活世上,各有追求。很多事情,关键在做,不需要等,不需看别人。
看着这方小小的广场,我猛然觉得,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广场的魅力是如此之大,它扎根水泊大地,吸收传统文化的丰沛营养,根深蒂固,它是博大的,是本土的,焕发着葳蕤的生命气象。
对于这样一个村庄,对于这样一群人,我不禁刮目相看了,他们无怨无悔地守望着这方世代生活的热土,守望着乡村文化,他们是一群敢于担当的人。幸福的生活与快乐的追求,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