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气象句子
心情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爱情文章 现代散文 优美散文 抒情散文 爱情散文
耀州区气象句子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正文

白塔经纬

作者: 杨军会 杨 培2017/05/22现代散文

淡淡的秋风,悄然吹来田野泥土的芬芳,暖暖的阳光慷慨地照耀着冀南的大地和村庄。场院和屋顶上的玉米,铺就了满地的金黄,闪烁着自然而质朴的光芒。放眼望去,一片连着一片,那是天地间壮阔的丰收景象。在浓浓的秋意中,白塔就这样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白塔镇是古老的,不知从何时起,这里有了每逢农历三、八日为“集”的传统,在不停跃动的时代里,默默地传承了很久很久。可是到了今天,这种传统似乎已经开始被慢慢淡忘。白塔镇的老人们也只是坐在路边,指着热闹的马路说:“现在这里天天都是集。”

天天都是集。是他们对现在白塔镇繁华的夸耀,也是对一场变革的追忆。

白塔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那时候被土地束缚了千百年的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毅然决然地放下了手中的锄头,拿起了铁锹。一时间,煤窑矿场林立。富饶的矿产资源是上天给予白塔的宝物,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讲究环保,人们都是想多挖出点矿产,早点儿过上好日子。空气中漂浮的都是煤屑,可照样干得热火朝天,那真是一刮风一身土,一出门一脸黑。老人们讲述着他们的奋斗,那正是一生之中最光辉的岁月,却没有想到,当年他们这些变革的先驱,竟也开始落伍,变成了掣肘发展的传统。

然而当发展面临困境,人们被束缚在传统中无法动弹时,一些人站了出来,对着过去大声地怒吼出“不”。让祖祖辈辈的农民放弃对土地的依赖是多么艰难的选择,但他们做到了,他们打破了过去的条条框框,靠勇气和智慧,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栾卸村就是白塔镇一个最典型的代表,曾经它也是那么的贫困落后,曾经它也是那么的封闭守旧,曾经它只是个“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穷村。可是,倔强的栾卸人凭着一股子敢于拼搏的干劲第一个走出了束缚,走向了富足。1976年,刚当上村党支部书记的李长庚高屋建瓴,决定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如何使栾卸从单一农业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上。依靠矿产这大自然的馈赠,栾卸完成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而后更是在全省率先组建了集制药、矿产、养殖、运输等多元经营的乡镇企业集团——河北恒利集团,将栾卸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广。现在的栾卸是一座花园生态式新农村,一座座小型别墅坐落在被银杏树环抱的“恒利庄园”,湛蓝的天空,干净的街道,安逸的人们,都在诉说着一场变革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白塔不只是有一个栾卸,在这里开拓变革的发展比比皆是。

而今的白塔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显德汪新区、白塔村开元小区、下元村康乐苑小区、天生盛世名居也初步构成了白塔新农村社区的框架,人们逐渐开始了村镇社区化的生活。过去白塔“行路难”、“出门难”的状况也随着村村通道路建设工程的完成而被彻底解决。村与村之间的距离没变,联系却更加贴近,道路和通讯的畅通让它们之间再没了明显的界限,整个白塔更像是一个融洽的大家庭。

发展中的变革不只对传统的颠覆,也有和传统的结合。

塔子峪村外有条不大的河,三五个妇女在河边洗着衣服,聊着家常。浓浓的乡音,朗朗的笑声,将这村庄的朴实渲染得纯粹而真实。走到了一户看着极为平常的小院门口,院墙里织布机的声音响成了一片,这陌生的机械声,正敲打着一个村庄的繁荣。在工业革命两百多年之后,竟还能在这座村庄中听到“唧唧复唧唧”的木质手工织布机的声音,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清初,“四匹缯”的纺织技术传入沙河白塔,并在这里扎根传承。时至今日,塔子峪的妇女们还是秉承着传统手工纺织的工艺,“哐当哐当”的声音一下下有节奏的反复,细数着几百年的时光。被磨得泛光的木质纺车、梭子和它织出的布一般,沉积着纺者灵魂的粗厚质感。

申小霞就是个传统的纺织世家的女子,继承家中祖传的手艺,织出精美的布匹,贩卖之后贴补家用。如果她生在百年前,也许就是人们眼中羡慕的黄道婆,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织布,手艺越来越精湛,或许还会织出几个新的花式,教给她的女儿,再由她的孩子重复她的人生。可现在已然不再是那个男耕女织的时代了,“四匹缯”的传统在她眼前行将就木。可是困境往往伴随着新的机遇,她却是见到了一个轮廓,而后便在心中搭建出了巨大的舞台。

多年前,申小霞做出了一个“离经叛道”的举动,她将自己祖传的“豆面印花”四匹缯织法教授给了同村的外姓人,百年来的“独门秘方”不再神秘。她和丈夫开始将“四匹缯”当做一个产业来做,这一切的开端就是打破传统家庭作坊的生产方式。他们还创建了自己的手织布品牌——鑫海塬,独特的内涵使人们在享受够了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标准化产品后,又开始将关注的目光转回这文明的遗产,将手工“四匹缯”织布从历史的绝望中拉了回来。她家的织绣工厂规模并不大,申小霞夫妇是用公司加合作社的理念组织起了自己的企业。她将自己的手艺教给同村的人,再从她们手中收购织好的布,如今已拥有传统织布机八百余台,合作农户上千家,一年下来能生产近100万米手工织布。这些布由她的丈夫进行集中经营销售,走企业化发展道路。又是一个挑战传统的白塔人,而让我们没想到的却是,如此轰轰烈烈的人,竟是这样的安然。

数百年的手工工艺,运用着现代的企业化经营理念,重新走向辉煌,传承和变革在这里完美结合。

有人说,变革中的发展会带来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滑坡,精神的颓败。可在这里,我们看到白塔人的质朴竟是纯粹如初。人的精神犹如这织品,有着经纬,经线承着执着专注,纬线载着辐射影响。都说白塔的大款、能人最多,可是同样,这里的好人更多。

在白塔镇中关村我们见到了“中国好人”——霍春平。老霍开了25年车,前前后后救下了49人。

老霍的家就在公路边上,有些破旧却出奇的干净。老霍家中很清贫,屋子里只有一套破旧的沙发和一张简单的木板床,然而老霍是幸福的,虽然家徒四壁,墙上却挂满了荣誉,多年来被他所救的人送来的锦旗挂满了家里整整三面墙。

见到老霍之前,曾在心中勾勒过他的样子,善良、朴实,典型的、传统的北方农民形象。见到他后,发现和想象中的相似却又不同。相似的是和所有农民一样善良朴实,不同的是却比想象的更为鲜活、亲切。即便获得了如此多的荣誉,却没有一点光辉的样子,他的人格让人仰望,但当他近在眼前时,却又是那么的平和与真实。

俗话说,做一次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老霍却把这件难事做成了。一个人在如此长的时间里不计回报地助人为乐,因为他有着最简单、质朴却又无比执着的善良。其实道德和感冒一样都会传染,老霍专注于他自己的高尚,也在不自觉间影响着别人。

一个人的高尚叫做自我修养,而当受到影响的人越来越多,辐射的面越来越广时,便可称为道德建设。

这就是白塔人,他们在飞速的变革中,守着自己纯善的本心。他们的追求很简单,就是过上更好的生活,就是富裕起来。这愿望并不复杂,并不奢侈,却足够让他们坚持。他们为了这愿望艰辛前行,为了这愿望拼搏奋斗。他们朴实无华却坚韧勇敢,简单纯粹又充满智慧;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历史与变革,传承与开拓,专注与扩散交织成纵横的经纬。

由工业重镇到经济强镇,由渴望文明到文化名镇,白塔的历史在岁月的滚滚车轮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当传统束缚出困境,他们便挣扎出变革;当变革在改变着一切,他们却传承下了纯粹的精神。他们的精神汇成一种坚定不移的力量,这力量化为一种温暖人心的感动。是的,有时候感动不需要多么波澜壮阔,最简单的力量就是一种惊天动地。

历史的经线和发展的纬线,生活的经线和幸福的纬线,朴实的经线和开放的纬线,共同交织出白塔镇美好的经纬。

更多现代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现代散文

随便看看

耀州区气象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