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气象句子
心情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爱情文章 现代散文 优美散文 抒情散文 爱情散文
耀州区气象句子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正文

捉知了

作者: 董荣国2017/04/17现代散文

从小在农村长大,对知了的事儿知道得不少。知了的大名叫蝉,有公、母之分。母的个子较大,不会叫,喜欢在嫩树枝上默默地产卵。公的个子较小,腋下长有一对能发声的笛儿,趴在树上拼命地叫唤,天越热叫得越欢。那刺耳的鸣叫声使劳累的大人们十分讨厌,可我们这些光头小子却不厌其烦,往往是午饭过后,把碗一推,风风火火来到寨墙、田埂、道路旁的大树底下,跟知了打起了游击战。虽然满头大汗,倒也乐此不疲。

捉知了是个技术活,方法有多种多样,常用的有马尾套、弓箭射、鳔胶粘、火光诱。

先说马尾套知了。找一根长长的竹竿子,在顶端绑上一截细细的竹篾子。从马或骡子的屁股上拽一根尾巴丝儿,挽成活套拴在竹篾子上。高高举起,轻轻靠近,把马尾巴套悄悄地伸向预定目标。这时那知了正在专心致志地引吭高歌,全然不知大难已经临头,还悠然自得地把前腿伸进套子里。这时你只要猛一甩手,那套子就变成了绞索,牢牢地套住了它的半截身子。待它发觉上当,振翅欲飞,却已身不由己,只能一边用力挣扎,一边拼命嘶叫,很快就成了我们的囊中之物了。

鳔胶粘知了,其实跟马尾套知了的工艺差不多,只是把马尾巴套子改为黏性较大的鳔胶类物质,去粘知了的翅膀。常用的黏性物质有“椿树胶”,就是椿树受伤后流出来的粘糊糊的汁液。还有“臭油”,也就是修桥铺路用的沥青,在火上烤软后黏性也不小。一个外号叫“二混账”的家伙法子更绝,居然偷了他爹治风湿病的狗皮膏药当粘合剂,不料事情败露,结结实实地挨了一顿鞋底抽。后来不知是谁又发明了“面筋”技术,也挺实用,就是抓一把小麦放在嘴里反复咀嚼,把里面的淀粉咽到肚子里,剩下的就是软绵绵、黏乎乎的面筋了。把这些东西安装在长竹竿上,瞅准那知了的翅膀使劲按下去,保准跑不了。粘知了的关键在于心态要稳,目标要准,下手要狠,千万不要把鳔胶粘到树枝上,否则不但捉不住知了,还会连来之不易的鳔胶一块损失掉。

弓箭射知了,那技术含量可就高得多了。一根长杆子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是长杆子顶端安装的不是马尾套丝,也不是臭油、面筋、膏药、椿树胶之类的东西,而是一套自制的弓箭装置。其制作工艺是:从搂柴火用的竹筢子上取一段竹子条,弯曲起来用一跟绳子绷紧,一张弓就算做好了。再找一根光溜溜的细高粱莛,头上插一根纳鞋底子用的钢针,一支箭就算完工了。一根长线顺着长长的杆子扯下来,把事先做好的弓固定在长杆子的顶端,在弓弦下方约三指宽的地方刻一道深槽,弓弦把长线卡在深槽里,摆出一副箭在弦上的架势。准备停当后就可以投入战斗了。射枪举到高处,针尖对准目标,轻轻一拉线绳,正中知了后背。

要说捕捉知了效率最高、战果最为辉煌的手段,要数晚上的火光诱捕了。知了都是夜盲眼,一般喜欢在柳树或杨树上聚集,白天要事先侦察好地形,一旦夜幕降临,三五成群的孩子便抱来麦秸、柴草、树叶在树下点燃,随后使劲摇晃周边的小树,会上树的可以爬到大树上去轰那些占领制高点的知了。受惊的知了被弄得晕头转向,扑楞楞乱飞,傻乎乎地一头扎进火堆里,翅膀烧没了还“吱吱吱”地叫个不停。这时你就可以站在上风口,轻松地享受战利品了。

其实知了是一种健康环保的可食用动物,从卵到蛹一直从事地下活动,蜕变成蝉后靠吸树汁、喝露水为生,从来不吃任何不明不白的东西。烤熟的知了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味儿,掐头去腿后放在嘴里越嚼越香。吃不完的知了可以兜着走,也可以穿成串儿提着走,拿到家里还可以喂鸡。临走时别忘了在火堆上每人撒一泼尿,目的是防止死灰复燃。如果余火殃及附近的麦秸垛、柴草窝、庄稼地,那麻烦可就惹大了。

更多现代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现代散文

随便看看

耀州区气象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