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常回家看看更可贵的
比常回家看看更可贵的是什么?是耐心!
一只乌鸦落在窗外的树上,坐在客厅里的84岁父亲便问正在看报纸的48岁的儿子:那是什么?儿子看了看说那是乌鸦。一会父亲又问:那是什么?儿子说那是乌鸦。没多久父亲接着问:那是什么?儿子有点不耐烦地说我不是告诉过你了吗,那是乌鸦!然而,当父亲第四次问儿子窗外树上的乌鸦是什么的时候,儿子有点咆哮了,你烦不烦,我都说了好几遍了,那是乌鸦,乌鸦!说完儿子将报纸翻得哗哗响。父亲不声不响地从卧室里拿出一本日记,上面清楚地记着:某年某月某日,3岁的儿子看到窗外的乌鸦问父亲:爸爸,那是什么?那是乌鸦,宝贝。过了一会儿子又问爸爸那是什么,那是乌鸦。就这样,在这个下午,儿子一共问了23次。父亲觉得儿子可爱极了。然而,45年后的今天,同样的问题只问四次便得到了不耐烦甚至有点粗暴的回答。
孝心、孝道、孝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与品质。因此,每到节日,总能看到怀念亲朋好友的各种文字,劝诫人们在感恩怀念与伤心追悔中应懂得如何孝待亲人,而“常回家看看”入法则是要求子女应多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其目的无非是多聚少离,能够静下心来听听他们的唠叨、他们的家长里短、他们的忧虑期盼、他们的经历感悟。因此,耐心比常回家看看更能体现子女的孝心孝顺。
没有耐心、爱心的回家,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尽孝。即使同居一室,缺少耐心,同样是一种忤逆。能够静下心来耐心倾听老人的唠叨,那是一种从内心深处自然流露的感激、感恩之情。84岁的父亲固然没有当年3岁的儿子那么可爱,他的唠叨与啰嗦也确实让人心烦,但谁又能说父母的唠叨中不饱含着关爱、不浸透着牵挂、不蕴涵着祝福、不寄托着期望呢?静下心来,耐心地听听父母的诉说,对每个儿女来说,不应该成为什么问题,关键是要懂得,而且愿意。
常回家看看,不是在享受父母的呵护;常回家看看,不是丢下礼品或金钱一走了之。“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那些与父母常住一处、常居一室的朋友来说,对于那些偶尔与父母在一起的人来说,静下心来,耐心听听父母的唠叨,或许比常回家看看更显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