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圆了我的“作家梦”
我读书写作的习惯开始于中学时代,是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我的父亲是中学教师。当时的《中学生》杂志和《教师报》是学校订阅的两种主要报刊,也是我们父子的亲密伙伴,每天必看。偶尔也向父亲讨钱,买几本文学杂志阅读,经常把一些精彩生动的语句和段落摘抄或剪下来。那时,4年的中学生活,我写了10多本日记,制作了4本厚厚的剪报册。
80年代初,我高中毕业,求知若渴,就像乞丐想要得到一个面包一样强烈。虽然当时的书比较便宜,比如,一本《林海雪原》1.4元,一套《三国演义》2.3元。但由于当时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即使书价不贵,要买几本喜欢的文学名着,却是一件“坑爹”的事情,比登天还难。
买书没钱,又不能总是向父亲讨钱,我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家里“偷米”买书了。当时,大米1斤2毛左右,一百斤稻谷可以打出六十多斤大米。一般在赶集前一两天,我就挑一担稻谷去村里的米厂打米,回来后装在米桶或陶瓷缸里。赶集时,我就偷偷地用纤维袋或化肥袋,装20来斤的大米,用自行车驮着,骑到集市上去卖,有时直接卖给街上的饭店老板。20斤大米,可卖4块钱,能买好几本书了,非常高兴。
那时,我通过卖米,买了《林海雪原》、《红日》、《青春之歌》等现代文学名着和《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古典名着。
10多年前,为寻求更大的发展,我带着妻子背井离乡,千里迢迢来到浙江一座小城打工,在一家大型企业做办公室主任,负责企业报、黑板报和企业网站的编辑及对外宣传工作。为不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写作和编辑能力,我不仅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新闻学专业课程,还自费订阅了《新闻与写作》、《企业管理》、《演讲与口才》、《人民文学》、《诗刊》等10多种报刊,同时还在网上看书读报,现在又通过手机自媒体不断“充电”,把深阅读和浅阅读结合起来,每天学习到深夜,几十年如一日。
阅读是我每天的必修课,近年来,每个星期天,我还去市图书馆看书,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我如饥似渴地沉醉在茫茫学海之中,捡拾着书中的珍宝。这些珍宝和养料,犹如车之两轮,推动着我不断前进,不断成长,不断成功!我一直坚信: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写作助我成长。
读书不仅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还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比如我负责的企业报创办4年来,年年被评为金华市和全国优秀企业报,我被评为优秀编辑,年年受到公司奖励,去年我还被评为“十佳新永康人”。
我一边打工,一边读书,还一边写作,在国家、省市各级报刊发表了几百篇文学作品,几千篇新闻作品,几十次在省内外征文中获奖,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大系》、《散文选刊》全国散文获奖作品集及多种征文选集,还出版了一本杂文和散文集,并加入了当地作家协会。可以说,读书圆了我的“作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