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
每当看到一家人围绕儿子逗乐的情景,我总不由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那时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物资匮乏,大部分人还总是刚刚填饱肚子,父母亲上班都比较忙,很少能抽出时间陪我,只要是放假了,就把我送到乡下外公家。那时的客车少,一天也就三两趟,路又不好,弯弯扭扭,坑坑洼洼,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才到镇上。从镇子到外公家还要经过一条约五六十米宽的大河,我们当地人叫它西河。那时还没有修现在的水泥大桥,只有竹木筏子和木桥,每到了汛期,连木桥也拆了,过河就剩坐竹木筏子。
每次知道我们要回来,外公就早早地在河边码头等着,远远看到我们,就喊我的乳名,把我们接上竹木筏子,卷起老高的裤腿,撑起竹排把我们渡过河。第一次坐时很害怕,牢牢攥着妈妈的衣服不敢放手,后来慢慢地就觉得很好玩,还时不时地将手放在水中。有时坐的人多了,水流又急,外公就会跳到湍急的河里,把我们推过岸,而他自己全身湿透。
过了河,还要再走上二三十分钟的路程才到外公家。他们住的村子较大,人多又热闹。乡下人淳朴厚道,看着我们一家人回来,都赶来打招呼,坐在一块家长里短互相问候,我则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出门去玩耍。
村里的小伙伴大都和我年龄相仿,或又沾亲带故。我们一会爬树掏鸟窝,粘知了;一会打仗,躲猫猫。最爱的还是在村口的小河里抓鱼,捉螃蟹,玩得不亦乐乎。偶尔我们还会来点小小的恶作剧,大人们都只会责骂自己的孩子,而我永远是受人欢迎的小客人。有时玩得快到晌午了,我的肚子就咕噜噜地直叫唤,就站在田埂上喊外婆。外婆听到我的叫声,也知道我饿了,赶紧从地里回来,往灶里添柴火,用锅铲把平时舍不得吃,攒在泥巴罐子里的猪油铲出来,放在大锅里加热,然后把筲箕里的剩饭盛一小碗出来,快速地翻炒,再放一点盐巴。我则踩着小板凳,拿着小勺子,扒在灶台边,眼巴巴地瞧着,一闻到扑鼻的饭香,口水都快流出来了。盛了炒饭,坐在门口狼吞虎咽地吃着,外婆则笑眯眯地在旁边看着我,嘴里还不停地招呼着:“慢点,慢点,别噎着!”我总能吃完最后一粒米饭,还不忘瞧瞧碗边有没有漏的。那晶莹剔透的米饭,是我童年里最美味的食物;那扑鼻的饭香,是我记忆里最诱人的味道。
现如今外公早已离我们而去,外婆也是风烛残年,可她却还常痴痴地念叨着“慢点……小心点……常回来”。每当想到这时,我的眼眶就湿润了。
童年那小小的竹筏,美味的猪油炒饭……承载着外公外婆的爱早已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