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不用说
从天堂寨圣人堂拍红叶回来,胸中就涌动着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原来是庆良的作品集《故乡秋色》在体内捣蛋。
认识庆良的作品《当兵》要比认识他这个人早。庆良虽是行武出身,但他对故乡的山水和人有一种不用说的爱。
庆良的故乡依山傍水,是一个典型的鄂东小山村。家门前的小河流淌着他绵绵的岁月和童年的记忆。他在散文《故乡秋色》中写道:“从半山腰俯视,故乡就掩映在一片金色的稻田中,四周有群山环绕着。故乡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横亘在这山水良田之间。远远望去,村旁那满目的林荫,高高矮矮的房舍以及如网格般的乡村小路,把故乡妆点得如同世外桃源,几分清新,几分静谧,让人几分羡慕,几分亲切……”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什么也不想,就这样,站在秋天的风景里,寂寞抑或悲伤,都将成为一种享受。我喜欢读散文,也喜欢写点散文。初时行云流水,阳春白雪,总喜欢流连于文字的华丽。后来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就像铁匠冶炉一样,是铁是钢,看几眼就能分辨出来。因此很不屑于披着华丽外衣却无实质内容的繁文缛节,而更关心文章的内容和结果了。这就像做人,初时喜热闹好排场逐气氛,爱一种繁华虚荣。日子久了,才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在读庆良的散文集《故乡秋色》时,总会很感动,仿佛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春风秋雨和五谷杂粮。
关注现实,倾心乡土是庆良作品的一大主题。在散文集《故乡秋色》里,他关注农村和农民的现实,从具体的人物入手,紧紧抓住一些个性化的小事,通过多角度观察与呈现,深入地展示了故乡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庆良的散文多从亲情、乡情的角度出发,对特定的题材进行切入式的叙述与阐释,从而使得这些作品流露出浓烈的亲历感。而在语言风格上,这些作品也体现出了自然、朴素、简约的特点。阅读他的散文集《故乡秋色》,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个神秘古朴鲜活且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立足传统,创新自我。庆良力求意高意深意美,凭借日常生活的诗意记录是他散文的一大亮点。在他的散文集《故乡秋色》里,作者为读者奉献出富有乡土生活气息的随笔式散文。这本集子取名《故乡秋色》,不外乎两层含义:一是以一个作家的视角,记录故乡的山水人文;二是以一个军人的身份,展示自己对故乡情愫的内心感悟。在这里,庆良把目光投向了故乡大别山这片沃土,在大别山红色旅游的今天,他用自已的生活体验,通过文字向世界介绍美丽的故乡大别山。这些文字,饱含着作者对大别山这片红土地的深情,写出了作者笔下的独特的大别山风土人情。在一定程度上,展露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心境。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走过的山水,都是风景;尝过的欢愉,都是幸福。掬一抹禅意人墨,以风的洒脱笑看沧桑,以云的飘逸轻盈过往;用淡泊写意人生,用安然葱茏时光,透过指间的光阴,淡看流年烟火,细品岁月静好。”品读庆良的作品,气韵与境界,心与物融为一体,那精准的功笔,把内心的情感从笔端自然而然流淌出来,似故乡大别山中的小溪,似父母眼里的泪水,有一种深沉的期待。物与神游,境随心迁,借物畅怀,透露出一名军旅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间大爱。
寻访故乡秋色的过程中,我发现庆良的故乡岂止是秋色,它其实是生命的四季。无数山川,无数花木,无数生灵,到他的爱人孩子,他的祖国,他都深爱着。或者是一座青山一片低矮的木房,或是一棵桂树一只蹲坐在屋前的老黄狗,或是穿上母亲做的“千层底”,一切的因果都与故乡有关,故乡的苦楝树成了他生命中最亲
切最温暖的风景,他的散文饱满厚重,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不是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精神家园芬芳馥郁,庆良做到了。他靠自己的才情与内心的强大,找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找到了平和与宁静。他细致的感受,把大自然描绘成迷人的风景,把新生活展现出靓丽的色彩,以《故乡秋色》折射出人格之美、人品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让我们在美的故乡秋色中回味、品尝、欣赏,接受精神的洗礼,用文字写出最美的精神境界,我想应是庆良对人生和艺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