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围城”
敲下这个俗套题目,有点吃惊。春节在家里翻得一本旧书《围城》,正好无事,拿到灯下细读。没想到,打开扉页上写有一段话:十三年前读围城,是在太平山采风偶得之。华年如水,十三年后在深圳街头,为生计尔,夜空寂寂,一人漫步,在地摊得旧书重读,且收藏。
落款时间为2002年7月6日,算来又是一个十三年。前一个十三年,不曾相识的一位山中女子送我《围城》。十三年前,在深圳地摊购得《围城》。如今,坐在家里翻阅旧书,多少年,多少人,多少事,一时涌上心头。
钱老先生不愧大师,一位深谙俗世的大师,他写出了你我。我们的一生,都在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围城》字里行间里逸散出来的。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书中主人翁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的想法背道而驰。小说不是教义,它没有提供什么关于社会和人生出路的宏观大论,但他用琐碎的生活本身表达了讽刺和感伤。作家高度的表达,“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所以看小说人物的生活就像在看自己。我们有追求,我们有梦想,我们有感情,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对自己很不满意。尽管我恪尽职守,勤劳健勉,可于家中双亲、于老婆孩子,于亲朋好友,我失职无信,向来少围城之虑,缺亲情之念。
人活着就累。当下竞争激烈,职场、商场、官场处处都是围城。“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是普遍的状况。我们应对工作,还得应付各种任务,面对各式各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像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平庸地活着,每天心上有很多事情压着,囿于围城之中。
生活的窘迫与无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钱钟书却以智慧的笔触,指出人类的弱点,让我们反观心灵,重获超越。
且行且珍惜,好好地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