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品竹
炎炎夏日,屋后的竹林里却是清风阵阵,让人感觉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
苏轼在诗中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在历代文人心中的地位之高是毋庸置疑的。竹是个高雅的文化意象。它挺拔俊秀,四季常青,人们因此心生爱慕,不自觉地将其姿态抽象到精神层面。
最爱画家笔下的墨竹,单调的黑白演绎出的隽永能把浮躁的人心拉回遥远的唐宋。竹因虚心有节、不畏冰霜,一直被人拿来比作道德的典范,所谓“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在古代,竹与民生息息相关,苏轼曾感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竹还可为管弦,如笛箫笙筝。其实竹本身即是可奏出美轮美奂乐曲的乐器。宋王禹偁这样描述他的竹楼:“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声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所助也。”
竹种类繁多,名字最好听的当属“湘妃竹”。湘妃竹又名斑竹,传其身斑点为尧帝的女儿女英和娥皇的眼泪。古人是善于制造凄美故事的,后人细细品味完湘妃竹的故事,再去抚摸这斑斑点点的竹,便能感觉到它是有灵魂的。
与竹相关的诗歌多半雅致、可爱,李白名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短短两句便将儿童的活泼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人回味悠长,浮想联翩。
竹之初是宝塔状的笋。颇爱春寒料峭时的毛笋:或只露个毛糙的尖头在土表,或东倒西歪如黑胖的娃娃分散在竹林四处,煞是可爱。将毛笋的褐皮层层剥去后,润洁如玉的内里便露了出来,炒食之,清香美味,让人难以忘怀。
炎夏品竹,品的是心中那份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