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同看一轮中秋月
大抵在文人的世界里,月是常客。因为有它,中国从来就不缺少名篇,只一首《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就足以叹为观止。但我觉得最迷人的还是八月十五的月,尤其当它与诗歌邂逅在一起的时候。
诗人笔下的中秋月就好像举世无双的美男子,借着时间的回眸,可以“看杀卫玠”。所谓“诗以言志”,志即是心,这颗心借助语言来体现。透过唐人的诗、宋人的词,我们可以管窥有关中秋的历史,更可以感应深藏在诗词中间的不老的情感。
因为有着“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的遗憾,当中秋来临时,人们总是特别的珍视。打开《全唐诗》:“离人无语夜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今年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诗人笔下的中秋月竟如大众情人一般,举家团聚的人想它,在外羁旅的人想它,思念远亲的人也想它。于是,在今人、古人一同仰望夜空时,中秋月就是思念,是团圆,是乡情,是离愁,更是许多人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对中秋月的偏爱,不独唐人如此。苏大胡子便有一阙《水调歌头》传唱千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因为写得简单明了,把所有人的思绪都挑动了。还有那位奉旨填词的柳三变,似乎也厌倦了江湖漂泊的日子,看看中秋将近,“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而我,在曾经负笈长安的日子里,中秋望月,常常想家,只是归期未可期——毕业经年,几经辗转回到家乡。
明代《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对于国人来说,无论身在何方,吃月饼是中秋佳节约定俗成的一个项目。如今,月饼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味道也越来越多样,并常与酒水相依,“酒至微醺臻佳境,月不能言最可人”,岂不美哉!
自宋元以降,民间还有个中秋观潮的习俗。这个习俗在慈溪的观海卫镇迄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八月十五,吃过晚饭,与家人、朋友一起,或三五个,或十来人,带着月饼带着酒,结伴来到海边,听惊涛拍岸,看“侵天浪起”:“滔滔怒生雄势,宛胜玉龙戏水,尽出没波间”,一个浪头打来,“天垂银汉,壮观江南江北”。这时,性子稳重的人便会静静地坐在一边等待月出,也有胆大的,跑到海里学弄潮儿手把红旗海中立。待到一轮明月升至中天,岸边的人便开始望月寄情,时不时还传来青年男女曼妙的歌声……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此时节,人们心中便只存得下这若干字了。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走,“尘中见月心亦闲”,月亮看着我们,我们看着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