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的符号
我不太喜欢聚堆,因为我是没有格调符号的粗人,特别是文化圈内无主题沙龙性质的聚会,更让我如坐针毡,真的怕被朋友拉着入伙,不是我讨厌人家,我是怕人家烦我。
聚会都是以社团一员的符号与人交流的,比如官员、企业家、法官、诗人、学者,这些社会符号赋予了人的角色与定位,决定着你在这次聚会中的位置与等级,虽说没人为你排位,但每个人都在心中排好了你的位置,而且排得井井有条。
我当然不嫉妒人家的权力与名望,我也从没在这些人面前有过自卑,让我尴尬的不过是这些社会名流的格调处处让我手足无措。吃西餐的规矩,别人都告诉我十遍了,我还是没记住,别说动刀、动叉手忙脚乱,就是餐具放在什么位置也没个对的时候。有一次用餐还没结束,我与一同吃饭的李老师去邻座跟朋友打招呼,回到自己的座位一看,我的食物、餐具没了,可李老师的还在,我问他这是咋回事?他说,一定是你刀叉摆的方式错了,服务生以为你吃完了。李老师告诉我几种摆放刀叉的方式,哪种表示什么隐语,可今天说起此事我还是忘了,于是我的朋友常常对我说,看来你真的是不太讲格调,我说我哪是不讲格调,简直就是没格调。
我不会打领带,只会撸扣,西装的纽扣常常系不对,去酒店吃饭脱下的外罩不知交给服务生,随手就搭在椅子上,也记不住拿高脚杯的位置,与人碰杯时,不能根据对象的身份瞬间找准高低的位置。没给官员开过车门,没给美眉夹过菜肴,整个一个刘姥姥混进大观园。唯一有用之处就是反衬了那些衣冠楚楚、风度翩翩的优雅之人。
几经折腾,我发现这些极有格调的红男绿女有时并不着调,他们在餐桌上大谈美食文化,与某某名人在哪个私人会所吃过鱼翅、熊掌,喝过法国路易的“祖宗”(对不起我忘了是十几),有哪个当红的明星过来给他们敬酒。这些有格调的人一边喝酒,一边高谈阔论,从索马里海盗到达尔沃尔纠纷;从文物行情到埃及旅游遭受重创,张嘴就来。说完了天下,说自己,每周要打两次高尔夫,缓解应酬的压力;听一次高雅音乐会,陶冶情操;看一次美展,提升审美情趣;买一本《读者》,坚持读书。说完了自己说孩子,孩子更有格调,母语都不标准了,在美国读硕士,毕业论文答辩都是用英语……
这样人的格调老夫不配,别说我没有闲钱消费奢华,就是有钱了我也绝不用这些东西填充自己的外在空间。当然这也不是个钱的问题,人家英国的强盗打劫银行的时候,第一句话先说:“对不起了先生,不许动,马上把钱拿出来。”拿到了钱,逃跑之前还摘下帽子,说声“谢谢”。当然,这是个笑话,但英国人真的讲格调,流浪汉的行李中都有几本书,这说明人家的格调是习惯。我们的习惯在公共场合往往看不到,自由独处的时候才毕现。我喜欢一个人骨子里的真格调,我讨厌装腔作势的瞎讲究。明明与我一样张嘴“吱、吃、嘶”不分的舌头,硬装着港台发嗲的格调,真让人反胃。
人生最高的格调就是真诚,无论社会多么纷乱,人际关系多么复杂,都要实实在在,在权贵面前不巴结,在名流面前不自卑,在美女面前不猥琐,在大款面前不自萎。只要你的内心阳光,即便是吃地沟油的命,也有资格忧国忧民,即便一生经历最大的场面是孩子的婚礼,也不影响你内在格调的优雅。就如诸葛亮出山之前是山野匹夫,可三国时代谁的生命格调高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