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慈母
清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令人伤感、令人缅怀、令人追思的节日。今年的清明尤其又令年届半百的我感到格外的悲痛与凄怆,因为离马年的春节仅十来个钟头时,我的母亲不幸因病于大荔老家仙逝。
母亲王锦合,1928年10月4日生于朝邑县伯士乡高城村。母亲自幼习读诗书,学做女工。母亲的少女时代相当长的时间是在药王山麓的耀州度过的。她在那里的街道上经常看到留着短发头,穿着灰军装,缠着裹腿,蹬着布鞋的女八路。1946年嫁到了同县的紫阳村李家。解放初,因有文化又积极上进,母亲曾担任紫阳乡妇联主任,为筹措解放大军的军鞋等妇女工作而顶风冒雪、披星戴月奔走于全乡各村的家家户户。后因双方家庭成分原因,她又辞职回村务农。在“极左”思潮横行的时期,她几十年承受压力和打击而又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尽着一个农家妇女的本分。虽然出身不好,但她仍然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尊重。公社化时,她一直在大灶做饭,义务为孤寡缺劳人员缝衣送饭。她还经常为村民代写书信,为全村各队红白喜事做席而不求回报。
改革开放后,父亲复职后在西安市回民中学执教,母亲随迁西安,住在学校家属院。她同回族同胞融洽相处多年。上世纪90年代初,搬到北门里莲湖区教工楼后,母亲长期义务清扫楼梯,主动搞好邻里关系,把温暖洒满我们单元楼层的各个角落。“李嫂是好人!”这是全院子人对她的一致评价。
移居西安后,母亲一直想念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多年来,她热心接待来西安办事看病的乡亲,我家几乎成为大多数村民来西安必去的歇脚之地。每次回村后,她总要抽时间看望她的老姐妹、老伙伴们。在病重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全村老人的身体状况。
母亲一辈子总是为他人着想。她含辛茹苦把哥哥、姐姐和我教养成人,并帮我们成家立业,还无微不至地关怀孙辈和重孙们的生活成长。我三十多岁时遭遇婚变,是母亲把当时还不到半岁的孙女接过来养大,并看着她从中学跨进大学的大门。
按故乡的习俗,今年清明,我要将母亲生前穿过的衣物都带回老家在坟头烧掉。夜深人静,独居斗室看着沙发上已整理好的母亲的衣物,我的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