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羌村
一个深藏在山沟里的小山村,就因杜甫在乱世中的居住,就因杜甫当年居此写下的《羌村三首》、《月夜》、《北征》等多首传世名作……人们记住了它的名字——羌村。
公元756年夏,被安史战乱所扰,杜甫一家老小随着逃亡的人流,经奉先、彭衙、华原、三川一路走走停停,最后将避难的家室安顿在羌村。
落脚羌村,杜甫将妻儿生活刚打理出个眉目,灵武即位的太子李亨,又唤他前往,一年后幸免获罪,回到羌村与妻儿团聚。
在杜甫离别羌村的一年间,其妻儿,是在羌村乡亲们的衣食接济中,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热情好客的鄜州人以博大胸怀,给了杜甫妻儿一个温暖的家。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从这样的诗句中,人们不难读出杜甫对羌村之家的思念。
我们来到羌村,寻找当年杜甫安家的“杜公窑”。经村中老人指点,知传说其址有二:一是居村中的三孔清代砖窑处即是;一说是村前隔一小沟的东北坡天宁寺下两孔土窑就是。有意思的是:今人又在村口约数百米路北一小沟新修三孔石窑:柴门老屋,泥巴石块筑矮墙,围成一个偌大庭院,广场、沙石小路通幽……
“……归客千里至……邻人满墙头,感叹已嘘唏……”“父老四五人,手中各有携……四座泪纵横……”在羌村,杜甫一家过着“故人供米,村酿老酒”的生活;在羌村,杜甫常常奔走在乡亲中,和百姓冷暖与共风雨共沐,深深体恤到民生艰辛劳苦,于是,在一个冷风凄雨的夜晚,他奋笔疾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已足!”
哦,羌村,杜甫的羌村,永远的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