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同学
大学毕业一晃三十年。在慨叹时光如此飞逝的同时,对同学大聚会有一种莫名的期待、浓浓的激动。无数青春年少的种种往事纷至沓来。回想起来,无比美好,倍感亲切。三十年来,我们班依旧有各种聚会活动,只要坐到一起,同学们就宛如回到家里,没有顾忌,尽情谈笑,不同于亲情却有特殊的感情;只要聚在一块,大家不约而同话题会转到过往的回忆,曾经的鲜活身影、言语笑貌,过去的点点滴滴乃至争吵、不快和“恩恩怨怨”,都沉淀升华为美好的回忆;只要向他人提及“大学同学”,都倍感自豪。其实不过是短短四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却铸就了深厚的特殊情谊。
而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大学同学现象,并不是局部现象、单个现象。为什么?
“大学同学”,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特定社会关系概念。
人一生除血亲、姻亲、友情之外还有许多的社会圈层关系,如同学关系、同乡关系、同事关系、同业关系等,在这些社会圈层关系中,说到同学关系,总有一种特别的纯粹性和亲切感,而同学关系中又唯有大学同学最具有同学概念的全部内涵。事实上,除亲情、友情之外,人一生最有群体情谊的就是大学同学;从最具有全部性和整体性意义上讲,在所有社会圈层关系中整体圈层关系最亲切、最自然、最纯粹、最珍惜、最有厚度者莫过于大学同学。
同学关系绝不是在一起读书就能形成的简单的社会关系,而是多种因素的聚集和融合。
同学关系要形成一种深厚的整体的社会圈层关系,要有以下因素:群体的体量性,年龄的时段性,关系的完整性,情感的纯粹性,生活的密切性,以及认知和修养的层次性。
各种各样的同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教育和学历教育同学,一类是各种各样再教育和职业教育同学。如果说基础教育和学历教育构成教育的纵坐标,各种再教育和职业教育构成教育的横坐标,那么大学同学正好处于纵横坐标的交叉地带,既是基本反映个体文化素质的基础教育,又是基本决定职业选择的职业教育,特别在上世纪前,兼有“入第”的意味。正因为如此,大学常常被称之为“第一学历”。“第一学历”而铸就“第一同学”关系和第一同学“情谊”。
扩招以前的大学生都是从独木桥走过来、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的青年才俊的集合体,比如我们班许多同学都在当地少有才名。这样一群年龄相仿、专业爱好相近、洋溢着无限青春活力的聪颖青年,再经过四年同一性、同步性教育,不但知识积累、文化素养、认知水平达到很大的提高,总体修养和素质达到一定的层次,从此步入“知识分子”群体,有了一生都消解不掉的书卷气,甚至“书生气”。而且,就一个群体总体而言,情怀趣味、思维方式也趋于相近,甚至“臭气相投”。不管个体性格、兴趣有多大差异;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以后事业发展如何、职务或职称是高是低,由于内在积淀的层次相同性,决定了同学之间一生交往在人格、精神世界的平等性。这是大学同学这个特殊圈层关系的坚厚的理性基石。
大学生活是最完整的、时间相对最长全食宿学校生活,也是人一生既单纯又丰富的生命状态。同学们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学,宛如在一个特殊大家庭生活的兄弟姐妹,接触自然最亲密,相互影响自然很大,整体情感纽带自然最坚韧。同时,这是一群带着青春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美好向往的莘莘学子,大家如璞玉般青涩而单纯,没有什么功利性羁绊,最具有进入成人阶段的精神世界的纯粹性,却又青春躁动、思维跃动,是人生情感和思想最活跃阶段。青春之花的绽放,思想火花的碰撞,构筑成大学同学无比精彩纷呈而又纯粹的生命状态。可以说,日夜相伴形影不离的世俗生活、思想纯粹活力无限的精神生活共同浇筑了大学同学丰厚的生命积淀,熔铸了一生难以割舍的特殊同学情谊。这种特殊情感无疑是全方位积淀,是任何一种其他形式、其他阶段的教育难于比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