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啃族
女友玲子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一家大型外企,月薪八千。在父母以及老家人的眼里,玲子工作体面,收入高,是山沟里飞出来的“金凤凰”。
这些年,为了供她读书,家里一直住着砖瓦房。今年年初父母计划盖新房,虽然没明说,但那十万元的缺口,于情于理,她都得承担。十万元,等于玲子这一年不吃不喝,才能攒出来。所以她只好一边省钱,一边找朋友暂借一部分,无论如何也要在年底凑够这十万。
大概玲子的父母和亲戚永远都不会想到,他们眼里的“金凤凰”在上海住着十五平方米的合租房,每天中午吃十块钱的盒饭,买件像样的衣服都得掂量半天。有时她跟我抱怨,最害怕的就是接到家里的电话,总觉得欠他们太多。像她这个年纪的女孩,哪个不是爱玩爱打扮?但玲子只有逼迫着自己马不停蹄地赚钱,才能心安。
实际上,不仅是玲子,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和她一样,人在城市,操着农村的心。他们抱着跳出“农门”的梦想,迈进城市的大门。可摆在他们面前的并不是康庄大道,一边是高额房价,一边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亲情要求。再加上,农村“泛家族关系”中的人情往来,给他们并不厚实的肩膀加上了沉重的负担。
对于这类人群,如今有个新名词,叫“老啃族”。
和“啃老族”不同,“老啃族”们一方面要在城里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另一方面,又要赡养农村的父母,让家里人过上体面的生活。沉重的负担,经常压得这类人群喘不过气来。他们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平衡窘迫的生活。
我的同事陆川,就是典型的“老啃族”。我们时常听到他在办公室打电话求人帮忙,从看病到借钱,乃至找工作,在老家人的眼里,好像任何难题找陆川都能得到解决。更让陆川发愁的是,稍微扯上一点关系的人有什么事,也能想到他。次数多了,难免会增加夫妻间的矛盾。
对于这些,陆川只能和我们这些要好的同事抱怨几句。抱怨完了,还是得想办法尽可能解决。毕竟如果拒绝,在乡下就会迅速形成一个让家里人十分难堪的负面舆论场。陆川说,我不能让年迈的父母丢了面子,那点委屈只能往肚里咽。
为老所“啃”,本来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生活在乡下的父母,省吃俭用,倾其所能和所有供儿女读书,就是盼望着将来有个指望。所以,孝敬父母是情理之中。只是,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老啃族”们的心酸。
他们生活在城市,心系着农村,无法真正享受城里的生活。要么节衣缩食牺牲掉自己的生活品质,要么为求高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以此来吃力地满足着一个又一个从电话里跳出的要求。藏在心里的苦,无人能说,回到乡下,还得强颜欢笑,谎报收入。
和“啃老族”比起来,“老啃族”们常常感叹和他们不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啃老族”们,刚刚毕业一两年就能在父母支持下买房买车。有的即便不“啃老”,也能放心地花自己的薪水,旅游、购物、娱乐随心所欲。而“老啃族”们常常有父母老无所养的恐慌,被物质压迫得动弹不得。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情况正在好转。国家也开始想办法了,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当然,有些问题虽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但在逐步完善的前提下,“老啃族”现象在不久的将来应该有望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