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太谷饼
我第一次品尝太谷饼是15年前。那时,出差太原,趁着空闲,几个同事揣着一份太原全景图,慕名赶往曹家大院。
曹家大院,又称三多堂博物馆,是一座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晋商大院,坐落在太谷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北恍村。走进曹家大院,充满了好奇和激动,穿梭一上午,方流连忘返地走出来。在停车场等候回太原城班车时,看见一当地老妇人,头上扎着当地妇女常见的蓝头巾,蹲在停车场一角,面前摆了一只用盂县荆条编织的硕大的篮子,上面用一块洁净的白布盖住篮子口一半,里面放着一块块饼。
我好奇地凑上去,老妇人笑吟吟地说:“你尝尝。”味道还真不错。外形比合肥的大麻饼大一些,没有合肥大麻饼甜,也不粘牙;又不似合肥下塘烧饼,比合肥下塘烧饼要厚实酥松许多。这个饼子中号碗口大小,二三厘米厚,表皮呈茶黄色,上面还粘有脱皮的白芝麻,掰开后黄酥酥的。它有个“官名”:太谷饼。
太谷饼在山西算得上传统名吃,清末时就已销往京、津、包头、张家口、西安、兰州等大中城市。后人考证,太谷饼又叫甘饼,当地俗称“干饼”、“烧饼”,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太谷城东南沟子村一家由襄垣人开的“饼面铺”,后由老字号“文堂”继承了这一技艺,遂闻名,因产于太谷,故改名为太谷饼。据说,慈禧“庚子年难”,路经太谷,曾以太谷饼充饥,回京后,遂将其定为宫廷贡品。
山西干旱少雨,土地上产出粮食以小麦、高粱、玉米、谷子、山芋、马铃薯、莜麦等旱粮为主。山西人很聪明,又以节俭驰名,硬是把单调的物产做成“品牌”。有首民歌是这样描述山西小吃名吃名产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榆次太原祁县城,有的是拉面削面香煞人,大同的皮袄白格洞洞,北路的栲栳肉热腾腾,阳泉煤炭有名声呀儿呦……”民歌中的“太谷的饼”,指的就是“太谷饼”。
品尝着太谷饼,我在想,太谷饼的传名,实际上有三个原因,一是价廉物美,老幼穷富皆宜。二是食材就地攫取,制作也不复杂,食材主要有白面、白糖、芝麻、胡麻油和鸡蛋之类,用炭炉烤制而成。三是便于存放。即便储存一个月,太谷饼的色、香、味也不会走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古以来,“勤俭持家,珍惜每一粒粮食”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家之宝,我们的祖先聪明能干,极善于从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就地取材,制作出难以计数的充饥而又可口的食物和糕点。比如合肥的四大名点:麻饼、白切、烘糕、寸金。食材大多是合肥本土产出糯米、小麦、芝麻等。我想,无论是“太谷饼”,还是合肥的“四大名点”,这些世代传承的食品,蕴含着人们对故土故乡故水的留念,寄托着儿时的憧憬,也充满着家与乡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