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濯水古镇
秋高气爽,秋色宜人,坐着旅游大巴向黔江区濯水古镇前进,车窗外的秋阳华丽地照耀在山川之上。那是个什么样的古镇呢?难道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涵,可以濯我足之意吗?好诗意古典的名字。
走进濯水,就看见了着名的风雨廊桥,这座看似古朴却又崭新的桥梁是亚洲第一长的廊桥,桥长303米,桥身为纯实木打造,是土家族传统工艺的智慧结晶,很多游人纷纷走进桥中,好奇地看着,但他们大多半路返回,我却坚持从头走到尾,慢慢地感受这神奇的风雨桥,廊桥与颐和园的长廊很相似,颐和园长廊纷繁富丽,它的修建是为庇护大清皇室贵族们不受风雨的侵袭,而濯水的风雨桥是庇护当地的黎民百姓,是造福一方的桥梁,廊桥不仅遮风挡雨,还给长途跋涉的山民一个休憩的地方。依偎在廊桥栏杆向外望,俊美的阿蓬江闪着亮晶晶的水光,如岁月般缓缓流淌,蓝天白云下,风光无限的濯水诗情画意般地呈现出鲜明的色彩。
走在濯水的街巷上,仿佛走进一阕宋词里,那特有的古典韵味让人着迷。秋阳从雪白的马头墙上倾泻下来,如彩虹般闪烁七色光芒,马头墙属徽派建筑,外来的移民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与土家吊脚楼完美融合,形成刚柔相济的建筑风格。马头墙不仅是隔断火灾的风火墙,错落有致的墙头高低起伏,犹如骏马奔腾,寓意古镇生机勃勃,兴旺发达之意。
跨进余家大院的门槛,感觉走进另一个时空里,每个历史久远的古镇都有豪门大宅的存在,这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这个余家宅院里居然深藏了一段中国史册上没有记载的隐秘往事,原来这余姓人家是元朝成吉思汗的后代,朱元璋建立明朝攻入元大都时,为避灭门之祸,后人们散落民间,其中有一支逃到濯水镇上,他们隐姓埋名,经过几百年与汉民族的和谐共处,余家成了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清朝年间,因家族中出了三个进士,五个尚书,余家大院被尊称为“八贤堂”。八贤堂的堂屋,厢房,天井,合院井然有序,安静地走在余家旧院里,不免让人有如梦似幻的错觉,仿佛房间里的那些前朝古人并没化成烟尘远去,仿佛他们还坐在某间屋宇里,时不时地会与我们擦肩而过。
濯水的古民居形态多样且保持着当年风貌,这让我惊异,镇上的第一大古建筑”光顺号”原是徽商客栈,后成为当地名老中医的诊所,烟房钱庄和汪氏油号见证了濯水镇在清朝时期商业的繁荣,全国唯一的凉厅式义学讲堂——濯河坝讲堂彰显出濯水重视文化的传统,每一处古老的民居仿佛一本线装的古书,光阴的尘埃飘落、覆盖、沉淀在书册上,那些风云传奇的往事和人世的悲欢离合如天光云影般朦胧浮现,让今人在这些雕梁画栋的民居中触摸到濯水千年厚重的历史,那是窖藏在时间深处的佳酿,让人迷恋,令人陶醉。
我喜欢看古镇,走在古镇街巷里,特别能体会沧桑的意味,在我去过的古镇中,常常会看见这样的画面:老人落寞地坐在老屋木门前,眼神空洞而寂静地望向行人。而在濯水,除了有老人们闲坐,还看见年轻的父母和身边的幼子欢喜说笑,感觉濯水的生命是鲜活的,是承前启后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容颜,而未被时光淘汰成古旧的博物馆。巴人的图腾白虎雕像,禹王庙的朝门,万寿宫的戏楼这些新颖的仿古建筑承载着濯水的历史,是巴文化、土家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交织,是传统和创新的和谐统一,这让古镇焕发出新的活力。
遇见濯水古镇,遇见了古典光阴的繁华和今朝岁月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