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小港茅山港
茅山港口,是长江以北一个名不见经传小港口,有货运、客运码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呈现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那时过往商贾如云,游人如织,客货两运都呈现一片勃勃生机。小小的茅山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连接江南城市黄石市和江北鄂东南蕲春县的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它支撑着茅山的经济命脉,因为有这个水上资源优势,镇里早年就建起了砖瓦厂,还有面粉加工厂,石英砂加工厂等乡镇企业,这些企业的原材料进购,成品货物外调,全靠这个小小的货运码头来运作。
那些长年累月在码头上忙碌的搬运工,身子骨板扎硬朗,个个力大如牛。一包一百几十斤的货物,他们用力一甩就丢到肩上,他们就是这样把成吨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货物一包一包地扛到码头上货船的。搬运工们,一个个被夏天火辣的阳光晒得黝黑发亮,他们每天干繁重的体力活,赚得一份血汗钱。这样的生活和人生对于一般人而言也许很枯燥无味,但他们一样乐呵呵地去面对。可以这么说,搬运工是茅山码头变迁最有力的见证人,他们一步一个脚印,风里来,雨里去,踩出一份活力,踩出一份希望,踏出灿烂的一片天空。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茅山码头到处可以看到做小生意的人们,他们起早摸黑,风雨无阻地经营,谋生。在这一群生意人大多数是出身贫寒的农民,他们在农村走村串户收购三禽鸡,鸭,鹅,收购农副产品,然后乘坐个一小时轮船到斜对岸江南城市去卖,尽管是一些小买卖,但这一群庞大的流动生意群体搞活了城乡经济流通,丰富了城里人的菜篮子和餐桌,当然也让乡下一部分的口袋渐渐鼓了起来。吃苦耐劳,勤劳朴素体现了这个群体最原始的本色。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过渡到八十年代,再到九十年代初期,轮船这个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在长江航道上独领风骚,它通达南北,联动东西,给人们出行和货物流通提供了便利条件。俗话说得好:隔山容易,隔水难。我们选择长江,爱上轮船,因为当时的交通条件限制,我们别无选择。
我最喜欢站在茅山港的江边看江上过往的船只,它们有大型的客轮,拖驳,还有挖砂船,机帆船,偶尔也有小小的渔船进入我的视野。那小渔船像一片飘摇的树叶,在江面上流浪,由此我想起了一首唐诗里的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不正是渔民真实的生活写照吗?每每看到大型客轮过后在宽阔的江面掀起层层波浪,听长鸣的汽笛声,久久回荡在长江的上空。我的身体仿佛涌动着一股被震撼的暖流。
1996年,妻子在江南城市打工。我带上四岁的儿子准备到妻子那里给儿子庆祝四岁生日。正好遇上茅山港开通了到黄石市的快艇业务。我和儿子放弃了坐轮船过江,而选择了坐快艇。头一次体验这称为“水上客车”的快艇,在江水上高速飞驰,快艇像一把利剑劈开江水巨大的浪花,因为江浪而有点摇晃,但感觉还是很好的。平时坐轮渡上水到黄石约一个小时,而坐快艇只需二十分钟,当然这一张六元的高价船票比起那二元一张的普通船票也算是奢侈了一回。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时,湖北黄石公路大桥一桥和二桥相继建成通车,南北交通变得畅通无阻,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改善,乘船的人日渐稀疏,物流货运迈入高速、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小的茅山港这个曾经辉煌的黄金水道也变得萧条落寞起来。后来茅山港客运码头就关闭了,进入了休眠状态。货运没有形成更大规模,只是零星地经营着,它只是在延续着一个小码头的还没有完全消失的梦而已。
尽管如此,但我还是对这个江边的小码头充满了无限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