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在商洛
贾岛有一首诗写商洛,“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宜是老禅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在这首诗里,他重点写商洛的崎岖与险峻,但作为一个在城市沉溺许久的人,我更多的却是对诗中所说的“老禅”与“只堪图画”感兴趣。
“偷得浮生半日闲”,前几日,我跟朋友去了一趟商洛。和所有人一样,我们也是看金丝峡,看溶洞,看森林公园。相跟的两个朋友也都是文人,他们喜欢登临高山,面对绝境,抒发那种“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情怀。然而,我却对那些隐藏在商洛山中的一个个朴实无华的小村庄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
商洛的公路因为要沿河走,总是弯弯曲曲的,说不定在那一个转弯处就会隐藏着一个小村子。村子的标志是总会有几棵粗壮而高大的古树。家家户户的住房小巧而玲珑,一般的都是白墙灰瓦,这些零乱坐落着的民居总与核桃树、枣树、梨树、土梨树杂织在一起。在村口,总还会有一个石碾或者石砬子,几个忙着针钱活的女人与抽着烟卷的老人闲坐在这里,有一搭的没一搭地说着话。另外,村前还会有一条河,河水在不吭声地流着,总有体态粗壮的泥鳅游在其间。
我喜欢这样朴实而充满诗意的小村庄,见到这样的小村子,我总有一种温暖的回到家的感觉。
我们曾在通往木王公园的一个小村子停留了好长时间,这是位于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仅只有十几户人家。村口处,依旧有几棵粗壮的树,那些开裂而富有质感的树皮显示着古老与苍远。吸引我们停车的原因,说起来非常简单,我们路过村子时,看见一位包着头巾的妇女正在自己家院墙外剥玉米。她使用的是一种铁制的简易机器。她把成熟的玉米棒子从机器这头张着的嘴里塞进去,伴随着巨大的响声,玉米粒与玉米穗就分离开了。玉米粒从另一头出来,玉米穗则落到了机器的肚子底子。大约是怕玉米粒蹦的很远吧,她就给机器罩上了一件红衬衫。这使我们离得老远看起来,像是两个妇女在劳动着,其中一个不吭声,只顾埋头干活。
对于我们的到来,这个忙碌着的女人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惊奇与戒心,她依旧忙着手中的活,唠唠叨叨地回答着我们的问题。
一会儿,我们就从这个爱说话的女人嘴中知道了她的许多信息。她老公从事泥瓦匠,正在给邻村盖房子,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在城里上中学,一个在镇上上小学。家里还有一个老父亲。在我们说话中间,只一会儿功夫,铁皮制作的机器前就积了一大堆的黄灿灿的玉米粒,这时,这位妇女就停了机器,扯下了头巾,拿了一个簸箕,把这些脱好的玉米粒打算全部揽到院子里去。我帮她的忙,把玉米粒都搬进了院子里。她把东西倒在院子当中,然后脱了鞋,用双脚将玉米粒平摊开去。在她拖拉过的脚后边玉米粒便有了一条条浅浅的沟,宛如刚犁过的地。
我注意着这个小院子,见院墙是新起的,靠底院的墙边搭着个玉米仓子,墙角还有一大堆刚挖的洋芋,个个沾着微许泥土。她见我注意着这些,就主动告诉我说,这两年收成不错,这院墙是去年新砌的,房子也是去年新盖的。她说起房子,我这才注意到,她的院子共有五间房子,靠左手的三间已有些年头了,砖瓦都有些斑驳,靠右边的两间是新续盖的。但这五间都统一吊着新门帘,门帘中央刺绣着鸳鸯戏水的图案。
本来今年才要盖哩,可是娃他爸说,老人年龄大了,想让他多享两年清福,去年就盖起来了。至今还欠着一点账哩,到今年年底就能还完了。她又补充着说了一句,然后把我扔在了院内,去忙个人门外的玉米了。
一会儿,我告别了这位妇女,沿着他家门口往东走得几步,一个类似农家四合院的民居展现在了我的眼前。令我想不到的这却是一座庙宇。在陕北,庙宇都处在高山险峻之上,信徒们要走很远的路要爬很陡的坡才能拜到佛,而像这样的,庙院与民居杂织在一起,村民与菩萨混住在一起的情景我还是每一次见到。我推开门进去,院内的古树尽显着沧桑与久远,庙很破旧,也没有僧人打理,但菩萨却很精神,他威严而有几分慈祥地注视着我们。
出得庙门,返到村口来,在一棵横放着的柴疙瘩上坐着一个老汉,正闭着眼养眼。我递了一根烟给他,问他村里的这个庙宇是什么时间建的,庙里边为什么没有僧人,还有,平时的信徒多不多。老人大约有些耳背,我问了半天,他才弄明白了我最后一个问题,就几乎前言不搭后语地说,这段时间人少,菩萨该也知道人忙哩么。说完,就闭上了眼睛,自去晒他的太阳了。
老人的这句不经意的话,倒使我一下子觉得那个破庙里的菩萨尊容不再威严,而变得和霭起来,亲切起来。是啊,也许只有在商洛这样的深山之中,菩萨才会与人们距离是这样的亲近。菩萨因为心中有了人,才会显得慈爱,而人们心中正因为有了菩萨,生活才会这样的安详而又充满了暖意。
晚上,我读庄子,当读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这些话时,我就想到,有一天我说不定会隐起来的,隐到什么地方去呢?还有比商洛更好的地方么?我反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