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邻右舍
清晨电话回家,母亲正一人赶早在地里栽油菜,一连串的家长里短之后,母亲便一个劲儿地夸起邻居。
自从上月父亲不小心弄伤肩头之后,家中的农活儿便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身上。而父亲除了养伤,啥事儿也不能干,只能默默无奈地在家歇着。
近来天气一直不好,恰逢大忙时节,家家户户的稻子都晒在自家的院子里。前两天突遇大雨,左邻右舍都不由自主地、一个劲儿地奔跑过来帮着收稻,有的甚至还带着簸箕赶来,这让母亲十分感动。
邻居的帮忙,不仅是对父母平日里帮忙照顾的感激和回报,也更是一种很自觉的、发自内心的自我行动。
因为,在苏北海安老家一带,邻居之间的相互帮衬照应早已成为一种习俗,无论谁家有困难,左邻右舍总会在第一时间赶到。
尽管时代变迁久远,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但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左邻右舍之情却一直都在默默地延续着,家乡的乡亲们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远亲不如近邻”的大爱和恒远。
老家农村的房子是一座挨着一座建成的,前后、左右,横向、纵向,一排一排地整齐的坐落着。仿佛大家都是先前商量好的一样。前后、左右,房子与房子之间均留有一定的距离,大的大、小的小。屋前屋后好栽树,左邻右舍好走路。一般前后较大,左右较小。大的可以成路,或种植成为后花园;小的可以成巷,除了串门,还可以留作夏季乘凉歇息之用。再大一点的,前面还可以开个院子,院子的四周用竹篾或者用砖头砌成镂空围起来,里面除了铺个晒作物的水泥场地,还可以弄一块秘密花园种些蔬菜瓜果。但凡有院子的,除了正前方开个大大的院门之外,每家院子的左侧或者右侧靠近房屋的一端总要开个房门一样大小的侧门,留作左邻右舍串门,或通往巷子出行之用。大门也好,侧门也罢,总之门与门之间、人与人之间总是相通、相近的。
家乡的民风比较淳朴,左邻右舍的感情比亲人还亲。在这里,无论是谁家,不管是出远门还是近门,总会在临行前跟左邻或右舍打声招呼,告诉对方我去了哪里?什么时候回来?而作为左邻或是右舍,就算对方不提前打招呼,也会时不时地站在自家门前或是楼上用眼睛扫视着邻居家的房屋和财产。丝毫没有一丝放松和懈怠,直到主人回来。
倘若碰到下雨或大风,左邻右舍们又总会不停地相互奔跑提醒,对方家中是否有人?对方的院子里是否有衣服或是农作物晒在外面?紧接着,便又是一阵帮忙和操心。倘若邻居家来了客人,或是远方的子女、亲戚前来探亲,左邻右舍们总会在第一时间帮着沏茶招呼,又会在第一时间忙着想方设法通知对方。遇到对方出远门时,左邻右舍们甚至还会将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或子女留下来,买菜烧火做饭招待。
蹭饭是邻居之间常有的事儿。每逢农忙晚了,顾不得烧饭时,左邻右舍们总会硬拉着你到自己家中来蹭上一碗。稀饭、面条,哪怕咸菜馒头,每一碗饭吃在嘴里总是甜滋滋的。今天你到我家来,明天我到你家来。无论是吃饭还是农活,无论是柴米油盐还是针线农具,无论是出物还是出人,只要家里有的,左邻右舍都可以相互拿着使用,彼此不分你我。
送吃,也是左邻右舍间常有的事儿。尤其是在困难时期,无论是谁家煮肉、包馄饨,或是蒸馒头,只要哪家烧了总会弄上一小碗送到左邻右舍去,让大家一起分享。至今还记得小学时,屋前的一位邻居弄了条蛇,还挨家挨户的将全村的孩子们叫到一起,说是孩子吃了百毒不侵,让我们共同品尝。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尽管如今的生活条件好了,家家户户都不缺吃喝,但左邻右舍之间的这种情感和习惯却还是在一天一天地延续着,因为它不只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温情、一种文化、一种和谐、一种温馨。
而对我来说,它更是一种家乡的记忆!
有人常说,我想有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我却想说,我想回到故乡,有一座房子,大门小门、左邻右舍,乡里乡亲、不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