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星座不如看性格
曾在网上读到一个帖子,说是某公司在招聘新员工时,除了论学历、看长相外,还要看应聘者是什么星座。
这样的招聘当然有些滑稽可笑——不仅不公平不公正,更缺乏科学的依据。我觉得,星座这东西,玩玩可以,真要拿它作标准去衡量一个人(哪怕是这个人的性格),则万万不可。
不过,我又觉得,用人单位在招聘(尤其是面试)时,在测试应聘者能力的同时,也不妨看看他(她)的性格。
我曾有幸接触到本行业省内一位有名气的人力资源专家,他告诉我,每次作为主考官在面试应聘对象时,他都会根据招聘岗位性质的不同,对应聘者的性格进行考察,不仅是凭直觉,也准备了许多测试性格方面的题目,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省厅下属的科研所、资料室招聘时,该专家特别喜欢那些性格内向、执着、能坐得住板凳的大学生,这样性格的学生笔试时的成绩一般也非常突出,属于“研究型”人才,一般在两年之后都会发表一些论文,取得一些科研成果。而省厅下属的公共服务中心、网络中心等单位招聘时,专家特别喜欢那些性格外向、善于表达和沟通的大学生,道理也很简单,这些招聘岗位都是面向社会的,服务是第一位的,不仅需要一定的研究分析能力,更需要一定的交际能力。也因此,这些“开放型”岗位的招聘,面试是最重要的一环,面试和笔试成绩一般是以60%、40%进行加权平均而形成总成绩。如此招聘进来的大学生,一般不喜欢坐班,而喜欢在外面跑服务,两年之后一般都具有很强的交际和实践能力。
因为我们这个行业过去一直很封闭,一直都比较推崇招聘“研究型”人才,所以,即使我所在的市局,年轻的书呆子式的人才也很多,他们一般不怎么说话,整天就是对着电脑或干工作或玩游戏,对外面发生的事不感兴趣,也不着急自己的个人大事,一般都等到三十出头,才在别人的介绍下,匆匆恋爱结婚。但最近几年,局里的几个岗位开始面向社会招聘,进来了好几位性格开朗、善于交际的大学生,单位的气氛一下子就变活跃了,在年轻人的策划下,单位的活动多了,也经常和有业务联系的单位联合开展活动,各项服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经常受到省厅的表扬。听本局领导说,明后两年,仍要在局里的核算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等几个岗位上招聘能力强、性格好的大学生。显然,局领导是尝到“招聘看性格”的甜头了。
当然,“招聘看性格”除了要针对岗位性质外,也不能过于走极端。即使对“开放型”岗位,应聘者也必须掌握基本的理论和业务知识(也就是说,笔试必须要通过);而在面试时,既要考虑性格合适,也要注意淘汰那些素质不高、油嘴滑舌的“语言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