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重镇话柘林
这是一个海湾,绵长,开阔,白鸟翱翔,渔舟片片。海浪一波一波冲上来,又退回去,潮涨潮落之间,大海激情澎湃地召唤着,召唤着人们去拥抱她,这声声召唤,历经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无数个岁岁年年。及至宋代,当海湾筑起了一个简陋的码头,第一只海船破浪而出,载着满满的潮州货驶向吕宋胶拉巴;一些穷苦的民众,也不断来此搭船漂洋过海去安南、吕宋、马来西亚、暹罗、去谋生,去拓殖;不知什么时候,这个简陋的海港迎来了一只驾浪而来的番舶。从此,这个海湾不会再寂寞。
海湾的海岛和滩涂上,生长着一种小灌木,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成片成片生长,待到冬末春初,花谢果熟,小红果像星星般缀在绿叶之间,很好看,这种灌木叫柘树。港口现,商业兴,于是柘树林消失了,人们怀念那些象征着吉祥的植物,就给这个地方留下一个美丽的名字——柘林。
这些,我是新近才知道的。
柘林,我去过许多次的,或是去洗海水浴,或是去看看海、吹吹海风,每次去也匆匆,回也匆匆,对其印象仅存在于感官的表象的认识:有一个适合洗浴的海滩,海边有很多发电的“大风扇”、有发电厂高耸入云的大烟囱、海上有网箱养殖基地,还有那美味的海鲜,而对其历史却是一片空白。当获知这次调研的地点改在柘林之时,面对其空白的历史,为更好完成调研任务,我未雨绸缪,找来许多关于柘林的资料通读。翻阅之间,我仿佛翻起的不是一页页纸,而是那些厚实的历史;眼之所触,看的不是文字,而是古柘林港的风光。
《筹海图篇》记载:“柘林乃南粤海道门户,据三路之上游,番舶自福趁广悉由此入。”这段记载出自于明嘉靖年间,可见当时的柘林港已经是相当繁华了,也就是说,这个港口的建成运作不是一日两日的事,是有相当的时日了。那么,港口起于何时?这就必须沿着历史往上溯。有说始于隋唐,有说起于秦汉,是隋唐还是秦汉,那是历史研究者应该考证的事,我非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无能力溯到多远去,能找到的资料是说起于宋、元时期,且介绍得非常翔实,所以我还是以确切的数据的说法——柘林古港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到了清雍正年间,是柘林古港的鼎盛时期,那时港内仅“红头船”就有300多艘。300多艘哪,谁都能想像得出,当船只归航泊港之时,船连船,舶连舶,船桅如林,场面是何等的壮观。难怪,很多历史学家把柘林古港列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一业旺,百业兴,柘林湾,海之中,船来船往,热热闹闹;海之岸,商贾云集,食肄酒坊、客栈民舍,一间挨着一间,一排连着一排,形成了一条700多米长的商业街,常住人口超二万人。
国运昌而百业兴,国运弱而百业衰,到了清末,柘林港日渐夕式微。而后,或因地理变迁,或因填海造陆,柘林古港终于湮没了,只有遗留在风吹岭上的“镇风塔”、海中岩礁上“龟塔”和“蛇塔”这些阅尽人间沧桑的航标灯,以及其它与柘林古港的历史遗迹,仍然默默地诉说着柘林湾和那个古港口的故事。
星移物换,沧海桑田,人间换了新天地。
时代总是在变革中前进,在变革中发展,虽然柘林古港业已湮没,但广阔的柘林湾仍然敞开着宽广的胸怀,热情迎接拥抱她的人们。柘林人是了解这个海湾的,他们垦殖于海中,把海湾变成了“海上牧场”,在牧场上“收割”着财富;他们利用风力发电,利用临海的有利条件发展火力发电;他们发展产盐业、渔业、旅游业等等。于是,当人们进入到柘林境内,就会看到广阔平静的海面上,网箱成片、木屋间间的“海上牧场”,会看到渔民驾着小船往来穿梭在养殖基地的水道间,忙忙碌碌;会看到发电的“大风扇”,会看到火力发电厂的大烟囱,会看到白花花的晒盐场。
从柘林镇“旅游投资”推介画册上,我发现,柘林人正在盘活境内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向着山、海和史迹等做文章。
龟塔旁,礁石的缝隙生长着几棵小树,枝干带刺、椭圆小叶,结着可人的小红果。向导告诉我们,这就是柘树。他说,因为柘树果实对气候的要求高,平常很难见到,我们一定是有福气的人。他真会说话!我不知道他是因为我们这次来碰上阴湿寒冷的天气而为我们说句暖心话,还是柘树的果实真的喜欢这种气候,在春寒料峭的、阴雨绵绵的时节,在茫茫的海上,他的话真的挺暖人心的。当然,我们也祝福着他、祝福着柘林福气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