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白头偕老”
天有晴雨,月有圆缺。人世间没有绝对的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如人们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期盼是“白头偕老”,但到头来还是有不尽“人意”之处,因为相互的离去总有先有后,不可能是同年同月同日,那时仍有“生离死别”之“苦”。
我外家有位很风趣的老叔,平时喜欢慢条斯理地讲一些滑稽话,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可老伴一去世,他像变了个人似的,不仅不讲笑话了,还沉默寡言、忧忧愁愁,不久也“走”了。有位年过八旬的老干部,其老伴去世快两年了,至今还经常楼上楼下去找她,路上遇到熟人就问看到她没有,让人啼笑皆非又心酸叹息。这虽有些不正常,但也可以理解,这就是亲情,割不断、理还乱。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一对老夫妇走了一位后,另一位也就“快”了,伤感、孤独的“心病”,无疑是原因之一。这说到底还是没正确理解“白头偕老”之意。对此,子女晚辈更要关心、劝导,帮助其对“白头到老”的理解,千万别说三道四再敲一“杆”。同时,也应从长辈的相处之道中得到某种感悟和启示,夫妻俩要互敬互爱,珍惜过好每一天。
花好月圆时有期,和美厮守古难全。失去老伴后,其悲痛难受是可以想像的,但到老就有“老去”之意,长命百岁也有一别,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活着的人,要面对现实,想通、“默”开、看宽,人死不能复生,再悲伤也是“空”的。几十年来的阳光风雨,能走到这步已是不易了,这是双方感情的结晶和“上帝”的恩赐。故若读懂了“白头偕老”,就能知“足”常“乐”,就能把对老伴的感情和思念变为生活的勇气和力量,这既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子女晚辈们的“减负”。当然此时,做子女的对老父或老母,更应高看一等、厚爱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