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离是一首婉约的词
华园。
东湖。
石凳。
老树。
落叶。
女孩坐在树下,石凳上,抬着头,看一缕缕金黄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温柔而怜爱地抚摸至脸上、身上、手上。卵石的地上满是斑斑点点,像扑闪扑闪的金蝶,又或者,顽皮的萤火虫,飞呀飞呀飞,舍不得停歇。
她手上摊开着一本书,线装的《中华月韵》,中秋时朋友送的。抑或是树影,抑或是落暮,此刻的太阳懒洋洋地兀自柔情似水,丝毫没了以往的浮躁、热辣、刺目,正好,如了月般,衬了书了。我姑且把太阳当月欣赏吧,女孩思忖着,边微笑看着天边的云彩一点点渲染了日的轮廓,浸染,浸染,让它慢慢消沉,再消沉……天于是渐渐昏暗了,女孩的脸也渐渐静穆得近乎忧伤了,是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为美,所以短暂吗?还是因为短暂,所以觉得美?
我,就是这个女孩,此刻想起了各样的别离。
小时候,没恋家的感觉,很喜欢家外的一切:臭味相投的伙伴,欢歌笑语的过家家,趣味盎然的田野,野花点缀的草地,清甜美味的花蜜,金光灿烂的金龟子,五彩斑斓的蝴蝶,碧波荡漾的水渠,呆头呆脑的鱼儿……于是,流连于家外忘返。在每个日暮,都能听到母亲焦急又亲昵的呼喊:“妹妮,来食饭啦!”我才赶紧搓搓小手上的泥巴,依依不舍地告别伙伴,不是很情愿地应一声:“在这呢。”然后,听着母亲絮絮叨叨的责怪“玩得那么野像个泥人,没一点女孩子的样……”,我就捂住耳朵,进浴室把水龙头开到最大,水花啪啪地溅在地上,模糊了母亲的训话。
现在,离家近400公里,连在家里坐坐,侍弄阳台上伴了我十几载春秋的花草,听听父亲严肃的批评母亲温和的絮叨,所有的一切都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南方的初冬实在像极了秋,泛黄的叶子仍然不时地随风慢旋下来,铺了薄薄的一层,头发上、膝盖上竟然停着那么一两片,我舍不得拨下去,宁愿相信,它们是叶的精灵,是在风中听到母亲的思念特意来替她抚慰她在外求学的小女儿的。是的,它们那么轻柔地落下,像极了母亲的手抚着我的头发,放在我的肩膀上,有点担心地说:“自己一个人在外面要好好照顾自己啊。”我凝神注视着湖水里摇曳的树影,一遍遍轻声颂着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泪水就顺着脸颊无声息地融进脚下落叶遮埋的泥土里。在学校的每一天都想家,孤独的感觉时常驱赶着我往那个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默默叨一句:还能在家里呆着的人们,请珍惜与父母相聚的那些美好时光吧。
离家之苦,是最刻骨铭心的痛,像一种叫龙胆草的草药,很纯粹的只是苦,苦得让你一喝下去泪水就涌出来了。
“……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这是柳永的《玉蝴蝶》,深切的怀念久别故友的抑郁之情字字尽现。
孩提的玩伴,邻居的小妹跟我感情最好,她比我小两岁,有点傻乎乎的可爱劲,两个人到哪都形影不离,一起野一起睡,甚至经常一饭桌吃饭,有时我在她家吃饭,有时她在我家吃饭。当时我们都想到我们长成很大很大了、就像母亲那样的大人了还会一起睡、还会在一个饭桌吃饭的。然而,后来我们都搬家了,虽然还是一个村,但一个东一个西,见面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再后来,我继续读着书她却因家境不好、家里弟妹多,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了。我们过年回家偶尔还见面,但可以说的话已经很少很少了。她对我不再亲密无间,而是很敬仰的样子,说话小心翼翼,像怕被我这个大学生取笑。我很悲哀地想到了鲁迅的《故乡》里的一个词“隔膜”.心灵的别离更痛苦于距离的别离,永远无法逾越了。
大学以前朋友众多,知己也有几个,有谈生活的,有竞学业的,有教我做人的,有跟我咬文嚼字谈诗词歌赋的,有跟我一起写文弄字互相取乐惺惺相惜的……然而,中考一个关卡,隔离了初中的好友,各自在不同的高中里穿梭,面见得少了,话聊得少了,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不知怎么就慢慢淡了;再高考一个分流器,我们涌向中国不同地方不同的象牙塔,为了未来孤军作战,靠着手机、靠着QQ保持着微弱的联系--是的,比起以前朝夕相对,确实是微弱啊。我心里默念着你们的名字,默唱着我们结伴骑车压马路时最爱合唱的,大约在冬季,嘴角竟浮起一丝笑意:
……
漫漫长夜里
未来日子里
亲爱的你别为我哭泣
前方的路虽然太凄迷
请在笑容里为我祝福
虽然迎着风虽然下着雨
我在风雨之中恋着你
没有你的日子里
我会更加珍惜自己
没有我的岁月里
你要保重你自己
……
朋友的别离之苦是一枚青橄榄,很苦很涩,一入口中即让人皱眉,然而咀嚼之后却带一丝甘甜。君子之交淡如水,经久而弥深。我们慢慢长大了,便越能体会到这种苦后的甘甜了。暮色渐收,夜色已蓄势待发。我擦干泪水,合上书抱在怀中,缓缓站起身。
离别是一首婉约的词,用心去记诵,会发现,虽凄但美,不该尽是悲的。我收拾了一时的落寞,抬起头往图书馆走去。很多知识还等着我去学习,很多荒路还等着我去闯荡。别离的代价就是换来新知识的追求与个人的独立,我莫辜负了它……
2007*初稿,广州;2013*修改,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