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滋润心田
读书对我来说,就像空气、水和阳光一样不可缺少。读到一本好书,总感觉到温暖,好比吃了美味佳肴,比喝上茅台洋酒还爽。
记不清我什么时候与书结缘的。我刚记事时,父亲就给我讲古人匡衡“凿壁偷光”、车胤“聚萤取光”、孙康“映雪夜读”,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的刻苦读书故事。自我认字起,父亲每逢赶集上会时,总爱给我买回几本小人书,我看得上瘾,使我的见识大有长进,每天放学后,与伙伴割草放羊时,我就给他们讲孙悟空大闹天宫、牛郎织女等精彩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也陶醉其中,从此读书有了瘾。看小人书不满足了,就从本家一位伯伯家借书看,久而久之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几十年来,不管生活在农村,还是工作到城市,每天不看书就觉得少了什么,吃饭睡觉都不香。每当有一本新书,便马不停蹄地阅读,读一天一夜是经常的事。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外边的诱惑多了起来,跳舞、打台球、跳“三张”等这些娱乐项目我都兴趣不大,最大的嗜好是工作之余读书,每天都享受在书香中,被书中的那些感人肺腑的情节所吸引,被书中惊天动地的故事所感招。我外出办事,走亲访友,生病住院都不忘带书。大空长读,小空短读。一天一本书,一天一页书我都干过,但最得意的是夜晚,当人们沉浸在灯红酒绿之中,我则在书中陶醉。我从来不喜欢那美酒佳肴的生活,喜欢和孔老二对话,谈仁义礼智信;与艾思奇、冯友兰讨论哲学话题;与知心姐姐一起畅读《告诉孩子你最棒》;读王朝闻的《解放战争》、《建国大业》……这些书中的场景,让我心花怒放,这种审美不需经过任何的雕刻、入眼入脑,心情澎湃,豪情满怀,壮志凌云。
读书是一种心境。读书如交友,一卷在手,就如与挚友谈心,读书如嚼青橄榄,品有苦涩,但口齿留香,读书如涓涓细流,看似波澜不惊,但流淌着的是激情,滋润着的是心田。每当读到会心时,便身不由己随着书中情节漫游,金字塔、古希腊、楚汉之争、赤壁之战和华盛顿、拿破仑、成吉思汗、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好像就在我身边,浮想联翩,如梦如幻,妙不可言,读到兴奋时,往往会容光焕发,心旷神怡。
鲁迅先生说:地上其实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每个人的一生,同样也是在走路,只不过我们的人生是有参照物的,现实的地上已经有很多路,我们要找到自己所要走的路,为了使我们的人生路走得更好一点,必须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教训。而借鉴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
至今我还清楚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我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的经历深深地感动了我,他的“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当你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段话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时时用此来警示自己,不论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工作,都是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我几十年如一日,在工作之余默默无闻地艰辛读书写作,不浪费一寸光阴,先后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发表各类稿2000多篇,还写出长篇报告文学《龟志》等9本专着,共计500多万字。
读《水浒》、《三国演义》等四大名着时,我敬佩梁山好汉的侠肝义胆,领略了三国英雄的豪情壮志。在众多的人物中,我对周瑜感触最深。他与诸葛亮一样,是一位聪明绝顶的人,但他的胸怀却十分狭隘,他想不通“既生瑜,何生亮”,在诸葛亮“三气”之下,抑郁而终,成了一个悲剧人物。从他身上,我明白了一个人生大道理,世界之大,人的胸怀要大,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也明白了人生是一种担当,每个人都活在责任之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官避事平生耻”等格言受人喜爱,代代相传,就体现了责任意识,担当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倡担当精神,是勇于担当,还是不敢担当,实际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革命先烈方志敏面对死亡一点也不畏惧,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无数革命先烈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创建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在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无数优秀党员干部,置个人生死而不顾,奋不顾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因为他们以崇高信仰的“精神钙质”做支撑。这“精神钙质”来自他们读马列的书,修炼了政治定力。
当今社会,读书又渐成一种时尚,我在书店或图书馆看到一些读者,为买到或者看到自己喜爱的书,或站或坐,或倚或靠,专心致志地选书或读书。他们在休闲的同时,也让书中美妙的文字陶冶着自己的情操。我为之感动,中国未来和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尽管现代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快速的信息,但要深刻理解这个社会,懂得社会现实,陶冶自己情操,开阔自己的视野,还得读书。书的金贵在于他是心灵的闺蜜,我如饥似渴地从书中汲取营养,一生也离不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