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间的记忆
人生之路,不会有永恒的平坦,只有内心世界达到乐观向上的境界,才能铺就辉煌之路,这是许多年前我与已故电影艺术家谢添相识时得到的感受。
最早是从电影《洪湖赤卫队》中认识谢添的,他扮演的“地下党”张副官就义时,多少观众都为这条“汉子”感动着。后来又知道先生30年代就参加了天津鹦鹉剧社,演出田汉、曹禺等人的剧作。在上海时拍摄了《夜会》《清明时节》《生死同心》等影片,在四川演过《小人物狂想曲》《卢沟桥》《太平天国》等话剧和影片《追》,成为三四十年代很有名气的影、剧演员。
“文革”期间,我拜识谢公的那段因缘,以至于影响我后来从事了十余年话剧表演事业。那时先生在北京电影制片厂老平房宿舍住,一大家子人却只有50平方米的面积,还被隔成三间,十几平方米的过道常被当成舞台,不时有人来“表演”。一见面,先生依然是银幕上清瘦的脸颊,还保持着那种艺术家对生活热情、敏锐而又冷静的目光。当时先生也受到冲击,幽默的笑声中,看得出这位精神不倒的人豁达的内心世界充溢着艺术的永恒快乐。这种快乐至今仍感染着我,成为心中抹不掉的记忆。
谢公既严肃也幽默,对艺术至深至精,谦逊平易而从不谈及自己的显赫经历。那个时期几乎每星期我都去先生那儿,既兴奋又惴惴不安,只恐“作业”完成不好被责。但求教时,见他像朋友有问必答,于是兴趣愈加浓厚,进而对“文学是朗诵的基础,然后再从生活中提炼,充实艺术修养”也就理解深了。先生还说表情、节奏、语言、声音是朗诵的装饰,从散文、小说、诗歌的选材上抓表达和形象思维乃其根本。
一次我朗诵诗“西山的太阳照晚霞……”先生问:“你看到晚霞了吗?”我摇摇头。“你还没见晚霞,怎么让别人去看那个晚霞呀?”他幽默的话语近乎捧腹。“一定要心中有物,待想象力勃发眼睛才会有物感。”说着亲自示范,凝神聚目。我联想起先生在电影《林家铺子》中饰演30年代江南小镇上压迫被压迫、剥削被剥削的小商人林老板的那双焦虑忧闷的眼睛,不同的凝神聚目,却也真挚动人。
回想起来,先生的演技是从深邃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中,经历了艺术升华的。作家冯骥才在评价回味谢添时说:“他是那个时代电影人的杰出代表。他把一生给了自己的事业,给了电影。”
先生离去这些年,我感怀教诲,记忆犹新,情思缠绵,心意拳拳,拙笔以此为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