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咏柳》
柳树婀娜多姿,自古以来都是许多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最早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中出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大诗人李白在《宣城送刘副使入秦》中也这样写道:“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柔柔的杨柳枝成为人们表达离情别意、寄托情感的一个载体。
可是我最喜欢的却是唐代另一位大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读这首诗,丝毫不会让你产生离愁别绪,只会让你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头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落笔就运用新颖的比喻描摹出春风中碧柳生意盎然的秀姿。柳枝新绿,色泽鲜亮,仿佛碧玉雕饰而成,浓密的柳枝柔嫩轻盈,纷纷下垂,在春风中婀娜多姿,迎风漫舞,如同万条绿色的丝带一般。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则以别出新裁的想象,独特的比喻,把“春风”比作“剪刀”,还想象这细叶是巧匠剪裁出来的。以问句引出春风似剪的比喻更显生动,同时问句还隐去了持剪裁春的主体,诱人在吟咏中体味大自然造物者的灵巧慧美。简直绝了!也不知道贺诗人是怎么想到这么绝妙的比喻的。
老师还告诉我们: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思,也是《咏柳》成功的一个要素。诗歌以非常之笔为事物传神写照,获得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前两句基本上是实写,虽有虚笔,但仍不失为富有生活依据、从现实生活中锤炼出来的艺术形象;而后两句春风裁细叶的妙比,实为以特写式的镜头,运实入虚,生动地揭示了“春风”与碧柳间的密切关系,虚实相生,别具情致。正因为虚实得体,富于哲理,所以,“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也就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这是古典诗人和画家的共同追求。贺知章虽非画师,但他的《咏柳》诗却像悬挂于祖国古代艺术大厅中的一帧工笔画一样,虽经千年风雨剥蚀,而其艺术魅力不减当年。
茫茫诗海,我独爱《咏柳》这一千古绝唱!亲爱的朋友,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