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之盛
真正从精神意义上认识松树,是从鲁迅先生的题为《如松之盛》开始的,此画是先生为《天觉报》创刊亲自设计的封面图案。先生以入木三分的笔法,刻画了一棵普通松树的威仪和雄迈。
鲁迅不是专业画师,画技却自成风格。尤其画题中那个“盛”字,最能揭示松树的本质。作为常见物种,松树被许多人讴歌赞美,但以“盛”入题,鲁迅当为第一人。自古以来,人们总爱用“旺盛”“兴盛”等词语形容生物的生机、生气,然而,能够真正长盛不衰的生物少之又少,它们要么挣扎于一年一次枯荣,要么攀附于其他生物苟且偷生,怎比得松树之盛,盛在结实,盛在清新,盛在虬劲。那是一种由里到外、自上而下、一丝不苟的旺盛,是一种不断生长、洗尽铅华的绿色,更是一种静穆而伟岸、坚韧而达观的谦逊和朴实。
如果不是实用,许多实物都包蕴着灵性,都完全可以从形而上的角度诉说,譬如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荷花,发掘其灵性,衡量人们精神抵达的深度。我以为松树的灵性,就完全体现在那个“盛”字上。松树之盛在于源,松树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是在峭壁上,悬崖顶,岩缝间,坑坑洼洼的碎石块中,还是那些说不清来历和名字的山峰上,都可见松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地生长。正如陶铸描述的:“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有这样顽强的生命力支撑,松树才永远焕发着勃勃生机。同时松树之盛在于本,在于坚定扎根山野的精神,人们敬爱松树的根本原因,并非它的实用性,而是它无所畏惧的情怀,正是得益于这种情怀,松树才得以蔑视困难,傲立群峰之巅。松树还有盛之魂,不断更新的自觉性,从生物学特性来看,松树的新陈代谢,是靠缩小蒸腾面积来适应干旱环境,所以,松树的叶子呈针状。随着生长进行,松针的生长和衰老是不间断的,不等前面的衰老脱落,后面的松针已经长出来了,这样,看上去松树永远都是绿的,多么神奇的生长特性,这是属于松树才有的大智慧。正是这一优势,成全了松树的永续发展。地球上一切物种的进化,难道不是这种自觉创新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