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其中
如今,从工作一线退下来了,凭着个人爱好,兴之所至,每有心得,便写些随笔杂文,以填补赋闲生活的无聊。虽说是雕虫小技,而我却乐此不疲。以我的体验,将思想心得在电脑上码成文字的过程,是思维操练、思想完善、超越自我、远离空虚,赋予生命以饱满、厚重的精神享受过程。每当我坐在电脑前进入写作状态时,身体的病痛、生活琐事的烦恼,顿时烟消云散,俨然经受一场精神的洗礼。当整个人沐浴在思想的阳光里,思绪缤纷,写我想写,诉我欲诉,不矫揉造作,人在江湖,心存魏阙,悲天悯人,“砭痼弊常取类型,论时事不留面子”(鲁迅),岂不快哉!
文人大多有孤芳自赏的嗜好,而我却缺乏这样的自信。每码成一篇文章,能否登大雅之堂,心中常犯嘀咕。直到反复推敲最后送出,犹心存几分丑媳妇羞于见公婆的怯惧。毕竟“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然而,拙作一经送出,就有一种受孕临盆的期待,心存一种念想,平添生活情趣。正如梁启超所指出的:“常常生活在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在期待和念想之中打发时光,那种体味是既充实又幸福。即便不被采用,胎死腹中,也只有些许遗憾,而绝不是失望,沉浸在享受过程之中足也。倘若被刊发,虽不至于像初发文章时那般天真的自我陶醉,但无疑是精神慰藉,更是赋闲生活的补白,确实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般的成就感。作为精神寄托,也为散淡的生活增加诸多乐趣,收获精神愉悦。
愚深以为,写作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文章之于作者,说白了就是其思想人格的“裸体呈现”。境界格调是雅是俗,是庄是谐,有趣无趣,文如其人。古人云,“文以载道”。但凡为文,总有思想操守,精神寄托,道义担当在其中,亦即“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既不能无病呻吟,言之无物,也不能无关宏旨,隔靴搔痒,更不能不知所云,误人子弟。文章虽小,却要以小见大,掷地有声。但忌自以为是,高台教化,哗众取宠。所谓“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道出了为文的真谛。亦即为文要放下自家身段架子,不故作惊人之语,平平淡淡才是真。深入浅出如山涧溪流,不急不躁,徐徐绵延,饮之则甘洌可人,毎有余香。一旦崎岖窄险,不涉理路,云遮雾罩,必然拒人于千里之外,很难与读者发生共鸣。不能引起共鸣,为文也就失去意义。所以,每当我的拙文刊发,还弄出点响动,熟人圈的同学朋友,短信、电话问询,坐实是否你所为之?“哈哈哈……还有点意思”。对我来说这胜过一切奖赏,在激动之余,更加激发我写作的热情并乐在其中,也丰富了自己赋闲生活的内容。这使我想起了钱钟书先生的幽默。有位英国女记者读了他的小说《围城》,产生拜见他的冲动,冒昧地打电话给他。钱钟书先生诘问道:“难道你吃了鸡蛋,还一定要见那只下蛋的老母鸡吗?”诙谐风趣,巧妙拒客。我自忖,“红尘不向门前惹”,不务虚名,才是着书为文的最高境界。吾辈仰之弥高,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避免半瓶子咣当,不亦乐乎?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赋闲写作有一个更为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能使你远离世俗的喧嚣和浮躁,整个身心清静下来,知止入定,忘却年龄,“开悟见性”,自然而然地步入“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修身途径。通过敛心回视,自我解剖,充分体认自己的浅薄和无知,努力逼近自知之明。正像苏格拉底所说:“我比别人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知耻而后勇,于是就有了活到老学到老,锲而不舍地继续向未知世界迈进的内驱力和紧迫感,“不用扬鞭自奋蹄”。那就是未曾过目书快读,烦恼萦心事俱忘。读经典,向书本学习;心存悲悯,向社会学习;与时俱进,向火热的生活实践学习。从而备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当下。既不会因为少饭局或“三缺一”而焦虑,也不会为人生苦短、老之将至而纠结,更不会被茫然空虚的病态情绪所俘虏,从精神上实现自我超越,以积极的与世态度,满心欢喜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体味征帆破雾、拨云见日的快感,以充实而又年轻的心态,洒脱地送走每一个落日夕照,迎来一个个旭日朝阳。
此中真意君须会,赋闲写作乐无穷。它不仅使你乐在其中,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裨益,而且能使你心灵永远保持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