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爱读书
母亲是个酷爱读书的人。灾荒年,家境逼迫,无奈放下书包,离开学校,抱憾终生。如今,年过花甲的她,重新拿起书本和毛笔,开始“读书生涯”。
小时候,常听母亲讲,她在村小读书,成绩很好,备受老师青睐。经常当小助手,帮老师批改作业;“六一”儿童节,代表村小去中心校参加文艺演出;拿着红色挑战书或应战书,站在舞台上宣读,公开向其他学校宣战或应战……她还当上了少先队最大的官——大队长。
每每谈到此,她都神采飞扬,两眼放光,仿佛回到了她天真无邪的少女时代。
母亲命苦,外婆自小腿部残疾,行动不便。灾荒年饥寒交迫,外公在母亲五岁时,饿死在采野菜回家的路上。他手里还抱着一捆红椿芽……从此,姨妈担当家庭重任,伺候瘫痪的外婆,照顾年幼的母亲和舅舅。
母亲十二岁那年,姨妈出嫁了。外婆瘫痪,舅舅尚小。生产队长严厉地对母亲说,你,不准去读书了!一屋人吃饭,生产队没得一个人会朝眼……你屋的口粮补款,我怕是要成痼疾了!
纵有万般无奈,初小毕业的母亲,还是放下书包,扛起比她人还高的锄头,上坡挣工分去了。
听到母亲辍学的消息,酉阳岺口中心校的倪月明主任,特意步行两个小时,翻山越岭来做家访。
“你们家庭成分是贫农,你应该由生产队送读书……”母亲非常想继续读书,也非常感激倪主任的温暖问候。她这根小小的“筷子”,终究还是没拗过生产队长的“门枋”。
“夜晚,藏在铺盖窝里,不晓得哭了好多回,流了好几碗眼睛水哟!巴心巴肠地想读书,做梦都在想,就是没得人送,生产队又不准去读……”母亲常用这样的话,激励我们姐妹仨,要好好珍惜安心读书的时光。农村送姑娘读大学,纵然千难万阻,她也咬牙挺住。
“凭哪样我屋的补款,就要成痼疾了呢?我偏要把这个痼疾医好起!”母亲性格倔强,受不了讽刺和歧视。从被窝里爬起来,她毅然接过姨妈手里的接力棒,扛起家庭生活重担。
她白天上坡劳动,回家就做家务,伺候外婆,晚上还要辅导舅舅做作业。“看到他本子上乱画的钩钩叉叉,心就像刀子割。教他写作业,他半天都不会,还懒得认真听讲……”舅舅不上劲,让爱读书的母亲干着急。恨铁不成钢!惹毛了,她也会动手打他。打完后,一个人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舅舅十二岁时,拜赤脚医生张明礼先生为师。白天背着背夹篮,跟着师父上山采药;晚上在松油槁的照亮下,如饥似渴地读医书。舅舅师徒协力,外婆终于能下地走路了。这一家子,终见一丝曙光。
母亲开始学习缝补衣服、扎布鞋、纳鞋垫、钩纹帐帘子……练习大姑娘出嫁前的手艺。书本和笔,离她渐行渐远。
祖父母家成分不好,母亲嫁过来,倍受邻居打击。父母要应付四位长辈、五个小妹的吃穿用度,还要为妹妹们准备嫁妆的木料和工匠钱。嫁女、迎亲、祝寿、打碑、办丧,事务一场接一场。奔波生计,母亲与书本更加无缘。偶尔读读人家写的对联,也是词不达意,惭愧不已。
先后送走八十多岁的祖父母,父母亲来我所在的城市生活。母亲爱读书的旧梦,是被我用《三字经》激活的。儿子两岁左右时,听人推荐这篇文章,说是童蒙养正的好教材。我把《三字经》打印出来,在客厅贴一份,在父母亲和我们的卧室分别贴一份,还给母亲手里留一份。
空闲时,我偶尔会教儿子读读《三字经》。母亲在旁边听得心痒痒,也会跑过来凑热闹,来一段她读过的《百家姓》。并抱怨命运不好,读书太少。多年不读,好多字都不认识了。
知道母亲酷爱读书,我就一字一句地教她。午休时,儿子习惯吃奶粉。母亲一边看着孩子,一边依着床靠背,拿着《三字经》读了起来。不会认的字,她就点上记号,等我回来再问我。
“给你说个好消息……”一天下午,母亲脸上乐开了花,高兴地对我说,今天宝宝突然放下奶瓶说,外婆,你读错了……哈哈!
读了大约一个多星期,母亲意外地中了头彩:他聪明的外孙,听会了半部《三字经》!
逗乐宝宝读《三字经》,成了母亲的耍事。她也更加热爱读书了。儿子上幼儿园、小学,孩子们的书本,母亲也爱拿起看看。不认识的字,就叫儿子教她。
儿子四年级时,去了寄宿制学校。家务少了,母亲闲着,很不习惯。国庆假期,我陪着母亲去重庆,参加幸福人生公益讲座。五天五夜的课程,让母亲好好过了一把当学生的瘾。
每天看视频,听讲课分享,她都没有问题。要想获得幸福人生,必须要尽孝道、夫妻和睦、教子有方、健康饮食、遵守财富之道,才能实现五福临门——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些课程她都深以为然,还非常感激地说:“没想到,老了老了,我还要来读盘儿书……小时候,我们大人送你们读书,老了你又送我来读书……哈哈!”
每天早上,学员齐读《弟子规》,母亲感觉很吃力。有些字她不认识,烦恼渐起。回家后,我找来书法练习水仿布,摆在窗台上,旁边放一碗白水、一本《弟子规》。母亲站着就可以用毛笔蘸水,照着书本在上面写字。一会儿风干了,还可以反复地写。母亲自己给自己规定作业:每天坚持写两三遍……每天午休后,她就会在那里写上二三十分钟。
父母所敬之人,我必敬之;父母所爱之物,我必爱之。看到母亲读书开心的样子,我又利用公休假,带家人去北京,在天安门看升国旗,游览故宫读历史,拜祭毛主席表崇敬,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门前合影留念,沾沾大学的书卷气;陪她去杭州参加公益学习,游西湖听传说,品龙井熏茶香,逛宋城穿越古今,在灵隐寺静听梵音渺渺……她很高兴,感叹自己一辈子也没想过,会到北京、杭州来逛一逛,“这里的街道好干净哟,我都不好意思丢垃圾!”
最近,母亲不时会给我喜讯:“我发觉,天天写毛笔字,硬是好呀!现在,手拿笔不抖了;原来的风湿手,也不麻木了;好多字,我也认得了……”
那天中午,母亲问我,我和你爸马上要去的那个地方,叫哪样名字?你说好几遍了,我还是记不住。你给我写出来,出门才好找线路牌。
我鼓励母亲抄写《心经》,并在描红本上为了她写下几个字:浙江省嘉兴市梅花洲,中国佛家养生营。母亲打算用半个月的时间,认会、写会这些字,出门就不用当“睁眼瞎”了。期待父母能去那里,静心安养一段时间,就当让他们是去读个“大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