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水的鱼
姨妈五年前随女儿移民澳大利亚,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驱车一百公里就是卡卡都国家公园。白天可以欣赏河流中鳄鱼的游弋,黄昏看得见袋鼠在夕阳中跳跃。表姐夫是一家跨国制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周末他会忙里偷闲,开着车子,带一家人去郊游。
半年前,姨妈突然打电话来,让我把她原来在小镇上居住的两间小屋收拾好,说要回来住。我纳闷了,我说,姨妈,那么好的风情,你怎么就不能享享福呢?姨妈说出了这一生最深刻的一句话:“好比一条鱼跳到岸上,岸上的风景再好,它也不是鱼的。”表姐夫后来说,姨妈有段时间爱站在河边,一站就是大半天。想必我姨妈站在河边悟到了什么。
姨妈无疑是把自己看成了一条鱼,生活了六十年的家乡小镇是她的“水”。有资料说,人最原始的祖先是鱼,到现在,人在精神实质上仍与鱼相同,需要生存在如水的环境里。对有些人来说,过去的空间是他的“水”;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过去的时间是他的“水”。
黄昏中,公园的长椅上,常常看到某位老人独对夕阳,喃喃自语。我想,他一定在与过去的时间对话,唇齿的一张一翕,犹鱼之蹀躞。此时,他一定是回到了熟悉的水中,回到了过去的时光里。
而这种“水”,还可能是非时空因素而表现为习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位叫布鲁斯的老人,胆小而怯懦,服刑期满,就在出狱前夕上吊自杀。长时间生活在监狱,窒息自由的监狱体制竟成了他的“水”,监狱外的生活是他恐惧的“岸”。
每天的生活,对人们来说,新鲜而又刺激。可是,心中又不乏忐忑。现代社会的动荡生活,无法未卜先知。不知道明天的风暴,会不会把我们带到“岸”上?不过,人这种进化了的生物,理应比鱼高明得多。在我看来,当人作为“鱼”存在于“水”中时,他还需要为适应“岸”上的生活,做心理上和行动上未雨绸缪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