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老人节
“重阳”语出《易经》“以阳爻为九”之说,而九是阳数中最大的,两九相重为“重九”;九月初九是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叫“重阳”。有关“重阳”的记载,最早见诸屈原的《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是,有学者称屈原《远游》中的“重阳”并不是今日之“九九重阳节”。学者之说是否科学、准确,我们姑且留给史学家们去探究。穿越过浩瀚的古典诗词,重阳带着秦风汉韵,携着唐礼宋俗,捎着明清风物,款款地走来了,文人骚客在漫山遍野的菊花丛中或登高山以观景色,或插茱萸以消灾祸,或赏菊以助雅兴。
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凡登高必“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王勃《九日》)重阳饮菊花酒。《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孟浩然在《过故人庄》时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论及菊花和美酒,太白先生想到了陶公,“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遇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其实,何止太白先生一个人想到了陶公,王昌龄在他的《九日登山》中说:“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九日蓝田会饮》,杜甫感叹:“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谁知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在重阳,人皆出游登高,“以畅秋志”(《齐人月令》)。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朴素与温情牵动了无数游子的心。同是登高,杜甫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而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很是浩浩荡荡。适逢重阳佳节,除了思乡,“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更是对国事的忧虑,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人民更渴望安定与和谐。
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亲。晏几道“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溢满了真情;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充盈着相思之苦。文献记载,李清照将此词寄给夫君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与古人的风花雪月、幽怨凄清相比,毛泽东主席“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就显得尤为豪迈、铿锵;而朱德总司令“奇花独立树枝头,玉肌冰骨眼底收。且盼和平同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也为重阳诗词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笔。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九九”含有久久长寿的祝愿。“九九敬老”语出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九九敬老”流传至今,又添加了新的内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989年,我国又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使这一天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粟,当筵题句傲刘郎。”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很多儿女无暇照顾自己的父母,适逢重阳这个特殊的节日,“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