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端午联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民间也称“端阳节”。古住今来,文人墨客不仅为端午节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端午诗,而且也留下了许多妙趣横生的端午联。
相传,明代解缙端午与友宴。友人出上联:“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月。”“上旬上”即每月上旬之初,“中旬中”即每月中旬之中,“朔日”即每月初一,“望月”即每月十五。解缙听后马上对出下联:“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五月五”为端阳,即端午节,“九月九”为重阳节。联语所用岁时节令之称都是我国夏历中的名称。联语复辞迭出,对仗工整、自然,前后照应,又在整句中有“小回文”,上下联自然天成,不露斧凿之痕,堪称妙对。
擅长联对的明太祖朱元璋于一年端午节时赐宴群臣,正当众人推杯换盏之时,他出一上联:“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 联中的“端门北”的“端”和“午门南”的“午”合在一起,恰巧为“朝廷赐宴于端午”,要想对出下联的确有一定难度。此时,群臣中的沈应思索片刻,开口对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在明代,“春榜”也叫“甲榜”,甲榜取进士;“秋榜”亦称“乙榜”,乙榜取举人。沈应的下联以春秋两榜对上联端午两门,同时“春”、“秋”合成“春秋”,与上联“端”、“午”合成“端午”相对应,可谓对答工巧,贴切自然,妙趣天成。太祖见沈应对出全不费工夫,不由暗暗叫好,赐酒一杯,令群臣大羡。
清代文学家、四川才子李调元,有一年端午回家,饥渴中进入家门便闻到浓浓的粽香,跨进厨房发现一锅粽子,刚要拿来吃,被三嫂拦住并随口说出一上联:“五月五日五弟厨房讨粽子。”此联连用三个“五”字,加之那个“讨”字含有贬意,含有明显的讥笑之意。李调元一听很不高兴,刚要赌气离开,忽然又看见盆中有油糍粑,便伸出手去抓,谁知又遭三嫂阻拦道:“这糍粑是我昨晚熬夜熬到三更,舂米做成的,如果对不出下联,粽子和糍粑都不许吃。”李调元听三嫂这么一说,急中生智,对出了下联:“三更三点三嫂檐下偷糍粑。”该联字字对仗工整,且用“偷”字报了“讨”字之仇。三嫂深感钦佩,但因小叔子用了那个“偷”字,便装出一脸的不高兴。李调元也觉得对嫂子失敬,连忙道歉。嫂子一笑,将上联更换一字:“五月五日五弟厨房吃粽子”;李调元随之也将下联改动一字:“三更三点三嫂檐下舂糍耙。”
清朝末年,广东有个才子叫何淡如,擅长写诙谐有趣的对联,每每信口吟来,无不令人捧腹大笑。有一年端午节,某地开展扒龙船比赛,特请何淡如写副对联。何淡如提笔蘸墨,略一思索,一口气写下九个“扒”字,每写一个“扒”字,旁边围观的人就跟着高声读一个“扒”字。然后,何淡如笑问围观的人:“扒够了没有?”大家应道:“扒够了!”何淡如龙飞凤舞继续写道:“扒到龙门三级浪。”大家正喝彩间,只见何淡如挥笔疾书,又写出九个“唱”字,然后又写道:“唱出仙姬七姐词”。人们定睛再看时,只见这副妙联为:“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龙门三级浪,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词。”这副妙联别出心裁,将赛龙舟的热闹、欢乐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难怪人们看后使劲喝彩,并很快在民间传开。
又是一年端午节,一边品尝香喷喷的粽子,一边品读这些妙趣横生的端午联,不也别有一番意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