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温暖人生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这个充满书香的节日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中国自古就有阅读的传统,北宋的黄庭坚就曾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言外之意是说人要勤读书,一个不读书的人,就算再怎么丰神俊朗,也很难招人喜欢。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晚年则这般叮嘱他的后人:“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由此足见读书的重要性。
读不读书、读多少书、读什么书,不仅事关个人的成长,更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但凡一个伟大的民族,必有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从学习中来,而阅读正是学习的基本方式。《朗读手册》中有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和绝望的终极武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风气,才会让人觉得有活力、有创造力,才能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无往不胜。
书籍是我们了望世界的窗口,窗口不打开,我们永远只是井底之蛙。许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就只是一本书的距离而已。然而,生活中常有人抱怨,工作太忙,没时间看书。可是有时间玩手机、玩电脑,怎么就没时间看书呢?我们只是缺少一种“每天读书”的自觉。
放眼我们的身边,除了传统的图书馆、书店,农家书屋、流动图书馆、“24小时书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试图唤醒普通民众的读书欲望。读书无等级,坐落在钱塘江畔的杭州图书馆曾用十年的坚守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使是乞丐、拾荒者,也有在公共图书馆阅读的权利和自由。面对不解和质疑,馆长褚树青的回答掷地有声:“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这是多么浓厚的人文情怀!无怪乎着名作家博尔赫斯会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小到个人的理想,大到国家的梦想,都离不开阅读。阅读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持之以恒,便能久久为功。凝聚全民阅读的强大合力,能给一个城市、一个国度带来希望,亦是打造学习型社会的必经之路。
诚然,读书是一件苦差事,却也是一件幸福的苦差事。哪怕“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只要有书可读,那也是一段温暖的人生。